国内资讯
(1)2025年10月9日国家发改委、市场监管总局发布《关于治理价格无序竞争 维护良好市场价格秩序的公告》
《公告》首先明确提出,价格竞争是市场竞争的重要方式之一,但无序竞争会对行业发展、产品创新、质量安全等造成负面影响,不利于国民经济健康发展。国家支持公平、公开、合法的市场竞争,维护正常的价格秩序。
《公告》同时提出,实行市场调节价的商品和服务,经营者应当按照价格法规定,以生产经营成本和市场供求状况为基本依据,依法行使自主定价权,自觉维护市场价格秩序,共同营造公平竞争、有序竞争的市场环境。
《公告》其次提出多项治理举措。一是调研评估行业平均成本。对价格无序竞争问题突出的重点行业,指导行业协会等有关机构调研评估行业平均成本,为经营者合理定价提供参考。二是要求行业协会严格遵守价格法、反垄断法规定,促进行业自律,引导经营者共同维护行业公平竞争秩序。三是开展提醒告诫。对涉嫌价格无序竞争的经营者进行提醒告诫,要求其自觉规范价格行为,严守价格竞争底线。四是加强监管执法。对提醒告诫后仍未规范价格行为的经营者予以重点关注,必要时开展成本调查、价格监督检查,发现价格违法违规问题的,依法予以查处。五是充分发挥信用监管作用,依法依规实施失信惩戒。六是要求经营者严格遵守招标投标法、招标投标法实施条例规定,自觉规范招标投标行为。
(2)2025年10月9日工信部发布《关于开展2025年度绿色工厂推荐工作的通知》
《通知》明确,为进一步突出节能降碳导向,巩固提升产业绿色竞争力,本年度绿色工厂重点支持53个重点行业的企业。属于重点行业的企业登录管理平台按照相应行业要求进行自评价,不属于重点行业的企业登录管理平台依据通则进行自评价。
《通知》以附件形式提出了对绿色工厂评价要求、对绿色工业园区评价要求及重点行业清单。其中,《绿色工厂评价要求》提出了一级指标(5个)、二级指标(14个)及其引领值、基准值、权重和取值规则。《绿色工业园区评价要求》提出了一级指标(5个)、二级指标(17个)及其权重。《重点行业清单》提出了钢铁行业(4个)、石化化工行业(13个)、有色行业(6个)、建材行业(4个)、机械行业(10个)、轻工行业(5个)、纺织行业(4个)及电子行业(7个),共7大行业53个子行业。
《通知》明确将组织专家对推荐名单进行审核,优中选优,确定拟入围名单,向社会公示,按程序发布2025年度绿色工厂、绿色工业园区名单。
(3)2025年10月10日关于公开征求《关于禁止生产以含氢氯氟烃(HCFCs)为发泡剂的挤出聚苯乙烯泡沫产品的公告(征求意见稿)》和《关于禁止使用含氢氯氟烃(HCFCs)作为清洗剂的公告(征求意见稿)》意见的函
《挤出聚苯乙烯泡沫产品的公告》明确,所适用的挤出聚苯乙烯泡沫产品是指以聚苯乙烯树脂或其共聚物为主要成分,添加少量添加剂,通过加热挤塑成型而制得的具有闭孔结构的硬质泡沫塑料,包括附件中标准所规定的挤出聚苯乙烯泡沫产品。同时,自 2026 年 7 月 1 日起,禁止生产以 HCFCs 为发泡剂的挤出聚苯乙烯泡沫产品。
《含氢氯氟烃(HCFCs)作为 清洗剂的公告》明确,适用的清洗剂是指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清洗剂挥发性有机化合物含量限值》(GB38508-2020)中定义的,在工业生产和服务活动中,利用化学溶解、络合、乳化、润湿、渗透、分散、增溶、剥离等原理,去除装置、设备、设施、产品表面的污垢(包括油脂、涂料、油墨、胶质、积碳、粉尘等)而使用的液体化学品或制剂。同时,自 2026 年 7 月 1 日起,禁止使用含氢氯氟烃(HCFCs)或含有 HCFCs 的混合溶剂作为清洗剂。
(4)2025年10月10日本周全国碳市场每周综合价格行情及成交信息数据出台
本周全国碳市场综合价格行情为:最高价59.30元/吨,最低价57.90元/吨,收盘价较上周最后一个交易日上涨0.45%。
本周挂牌协议交易成交量721,263吨,成交额39,056,590.40元;大宗协议交易成交量500,000吨,成交额28,804,000.00元;本周无单向竞价。
本周全国碳排放配额总成交量1,221,263吨,总成交额67,860,590.40元。
2025年1月1日至10月10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成交量99,320,065吨,成交额6,865,222,847.22元。
截至2025年10月10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729,588,729吨,累计成交额49,897,949,950.73元。
(5)2025年10月11日工信部等七部门联合印发《深入推动服务型制造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5—2028年)》
《实施方案》首先明确了总体目标,即到2028年,服务型制造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中的作用进一步增强。完成20项标准制定,打造50个领军品牌,建设100个创新发展高地,服务型制造典型模式广泛普及、新模式不断涌现,产业生态持续优化,重点领域生产性服务业保持快速发展,制造与服务全方位、宽领域、深层次融合发展格局进一步完善,有力促进制造业优化资源配置、拓展发展新空间、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为建成具有中国特色、世界水平的服务型制造体系奠定坚实基础。
《实施方案》同时提出了7方面主要任务,主要内容包括:
第一方面,加强关键共性技术攻关和模式创新,一是发布服务型制造关键共性技术清单,推动融合需求感知、集成研发设计、协同交付部署、智能运营监测管理等共性技术攻关,加强与面向生产制造过程的工业智能技术攻关联动。二是加快共享制造、个性化定制、全生命周期管理、总集成总承包、供应链管理、远程运维、产品服务集成等典型模式升级,探索模型驱动研发等服务型制造新模式。
第二方面,培育壮大重点生产性服务业。一是加快提升生产性服务业供给能力,优化产业发展生态。二是完善科技服务业发展政策,提高检验检测认证机构数字化、智能化服务水平,加强中试能力体系建设,健全技术推广与扩散机制。三是培育壮大工业设计经营主体,推动工业设计与人工智能等数智技术相结合,健全完善工业设计公共服务体系,加大绿色设计成果推广应用力度。四是加快推动基础软件和工业软件发展,体系化培育面向重点行业数字化转型场景的解决方案和服务提供商。引导制造企业和信息服务机构推广平台化、组件化的工业互联网行业系统解决方案。五是支持金融机构、融资租赁公司在依法合规、风险可控前提下,深化产融对接合作,为制造企业提供配套金融服务。六是加强商标、专利等多种类型知识产权综合运用,探索完善商标品牌交易价值评估方法,深入开展商标品牌价值评估,分行业分领域打造以科技创新为支撑的服务型制造领军商标品牌。七是发展节能环保服务,积极培育专业化绿色低碳公共服务平台和服务机构,增强绿色诊断、能源计量等服务能力。
第三方面,分类推进服务型制造模式推广应用。一是围绕原材料、装备制造、电子制造、消费品等行业和安全生产领域,推进服务型制造典型模式广泛普及,及时总结提炼推广服务型制造新模式,促进服务要素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融入制造业,充分发挥服务对制造的赋能作用。二是加大重点行业服务型制造发展力度,推动巩固提升新能源汽车、工程机械、通信设备等产业优势地位,促进钢铁、石化、医药、船舶等产业提质增效。
第四方面,推进标准体系建设。一是加快建设统一融合、先进适用、覆盖全面、协调配套的标准体系。二是开展基础通用、核心要素等基础性标准研制,分行业分领域开展工业设计服务、定制化服务、共享制造等标准研制,加强面向生活和生产的服务型制造融合业态应用标准研究。
第五方面,激发经营主体发展活力。一是引导龙头企业加强与产业链上下游合作,建立稳定的产供销等紧密型协作关系,构建“硬件+软件+服务”的产业发展模式。二是引导行业骨干企业发展专业化服务,提供系统解决方案。三是推动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鼓励大型企业通过开放平台等方式深化与中小企业互利合作,培育一批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单项冠军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四是健全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服务体系,开展制造业数字化转型服务商分类分级评价。五是支持培育一批服务型制造转型方案提供商,引导建设一批服务型制造公共服务平台,增强服务型制造咨询诊断、成熟度评价、供需对接、人才匹配、知识产权等服务供给能力。
第六方面,打造服务型制造创新发展高地。一是鼓励地方聚焦特色优势产业,以省级及以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工业园区、产业集群为载体,在政策协同、创新应用、主体培育、数智技术攻关、健全生态等方面先行先试,分行业分领域推进服务型制造推广应用,探索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经验做法。二是发布建设指引,推动建设100个服务型制造创新发展高地。
第七方面,夯实服务型制造发展底座。一是深化“5G+工业互联网”融合创新和规模化应用,按需布局算力基础设施,加速算力与行业融合应用。二是推动数据资源化、资产化和要素化,建设一批高质量行业数据集。三是推动人工智能技术与服务型制造融合创新,引导通用大模型、行业大模型和智能体在重点场景布局应用。
国际资讯
(6)2025年10月7日报道,国际能源署发布报告称: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仍将强劲增长
据新华社消息国际能源署10月7日发布的《2025年可再生能源》报告预测,尽管面临供应链和资金压力、电网整合挑战和政策不确定性等不利因素,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仍将强劲增长,预计未来5年全球可再生能源新增装机容量将达到之前5年增量的两倍。报告预测,2025至2030年期间,全球可再生能源装机容量将增加4600吉瓦,大致相当于中国、欧盟和日本当前装机容量总和。报告显示,未来5年,全球可再生能源增长主要由太阳能光伏产业带动。
(7)2025年10月9日报道,欧盟气候监测机构报告:全球经历了有记录以来第三热的9月
据新华社10月9日报道,欧盟气候监测机构哥白尼气候变化服务局发布报告说,全球刚刚经历了该机构自1940年有记录以来第三热的9月。报告显示,今年9月全球平均地表气温为16.11摄氏度,比2023年和2024年同月分别低0.27摄氏度和0.07摄氏度。全球海洋表面平均温度为20.72摄氏度,为有记录以来同月的第三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