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Integrated solution for industry 

    green transformation

    行业绿色转型一体化解决方案

Chemical industry

化工行业

1.行业痛点分析

(1)技术升级投入大:现有生产线多为高碳工艺(如煤制烯烃、传统裂解技术),低碳技改需巨额资金,企业面临短期利润与长期投资的博弈。

(2)碳核算边界模糊:化工生产流程复杂(涵盖直接排放、蒸汽间接排放、供应链隐含排放),数据采集颗粒度不足,难以满足MRV(监测、报告、核查)要求。

(3)配额缺口预判滞后:动态生产计划下,传统测算模型无法精准预测未来配额需求,导致交易策略被动。

(4)碳市场参与经验匮乏,交易机制不熟悉:企业对碳金融工具(如配额期货、碳回购)应用不足,错失低成本履约机会。

(5)政策与行业标准不协同,低碳认证体系缺失:下游客户对化工产品碳足迹要求不统一,低碳产品溢价难以实现。

(6)供应链协同阻力大,上游原料高碳锁定:基础化学品(如电石、合成氨)供应商缺乏减排动力,拖累全链条减碳进度。下游需求传导不足:终端市场对绿色化工品支付意愿低,企业缺乏转型经济性驱动。

 

2.产品包

针对上述痛点,润天下环保推出针对化工企业碳中和的三阶解决方案,通过“减碳技改方案+余热余压利用+碳配额测算+碳交易策略设计”产品方案包 ,助力企业在保供压力下实现低碳转型收益最大化。

(1)减碳技改方案

润天下技术方案是在前端碳核查与碳中和绿色规划的基础上,进一步提供包括技术筛选、经济评估、实施路径和智能监控整体的一体化方案。

  • 技术筛选四维度评估模型:经济性、碳减排强度、可靠性以及政策适配
  • 实施路径

输出企业现有产线(如合成氨、乙烯裂解)的碳热力学分析报告,识别高能耗环节(如压缩机效率、反应器热损失)

短期(1年内):低投资高回报技改(如蒸汽管网保温升级、变频电机替换);中期(1-3年):中等投资技改(如反应余热发电、氢燃料电池替代燃煤锅炉);长期(3-5年):高投资颠覆技术(如绿氢耦合裂解、CCUS装置集成)。

内置主流低碳技术(如电加热裂解炉 vs 天然气裂解炉)的全生命周期成本(LCOE)测算工具,包含设备投资、碳价敏感度、政府补贴变量。

交付形式:《碳排热力学诊断报告》+《分阶段技改路线图》;交互式技术选型决策工具(Excel/Python模型)

  • 动态优化

(2)余热余压利用

高温余热(>300℃):ORC发电机组+蒸汽联产

中低温余热(80-300℃):吸收式热泵供厂区采暖

余压能:透平膨胀机发电

(3)碳交易策略设计

市场分析:碳价趋势预测(基于供需模型、政策信号);

交易模式:现货/远期/期权组合策略,配额-CCER套利模型;

风险管理:价格对冲工具(如碳配额期货)、履约倒计时预警。

(4)政策申报

协助申请国家相关政策补助补贴资金。如工信部“低碳技术改造专项”资金等。

 

3.案例展示

某氯碱化工企业碳中和路径规划

企业痛点:该企业以基础化学品生产为主,生产工艺依赖传统高碳设备,面临能源成本攀升、碳配额履约压力加剧等问题。因缺乏精准测算工具,碳交易长期依赖被动采购,导致隐性成本居高不下。

实施措施:

技改方案:通过热力学分析优化电解工艺,分阶段实施蒸汽系统节能改造,引入低品位热能回收装置;

余热利用:建立厂区级余热梯级利用网络,实现中低温余热资源定向供应生产辅助系统;

配额测算:开发智能预测模型,动态关联生产计划与碳排放因子数据库;

交易策略:构建"配额储备池+区域绿色权益置换"机制,增强市场波动抗风险能力。

实施效果:改造后单位产品综合能耗下降至行业先进水平,年碳配额缺口收窄超40%,碳交易成本可控性提升60%,余热回收系统满足厂区15%辅助用电需求,同步获得绿色供应链体系认证,为行业提供可复制的"技术降碳+碳资产运营"双驱动范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