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ews Center

    新闻中心

润天下双碳一周资讯第69期(2025/7/7-2025/7/13)
2025/07/15

国内资讯


1202577日工信部办公厅、国家发改委办公厅、商务部办公厅等六部门联合发布《关于组织开展2025年度国家绿色数据中心推荐工作的通知》

《通知》明确提出在工业、信息通信、能源、互联网、金融、公共机构6个领域,对照《2025年度国家绿色数据中心评价指标体系》,推荐一批能效水平高且绿色低碳、布局合理、技术先进、管理完善的绿色数据中心。

《通知》同时提出推荐的数据中心应具备的六项条件,主要包括:一是具有明确、完整的物理边界,拥有独立的供配电和制冷系统,且截至申报日已全系统连续稳定运行1年以上; 二是2022年以后建设的数据中心,原则上应位于全国一体化算力网络枢纽以及国家明确的算电协同试点区域范围内;规模不小于3000个标准机架(公共机构、金融领域数据中心除外),上架率不低于60%,算力资源使用率处于行业先进;三是原则上应达到《绿色数据中心评价》(GB/T 449892024)二级及以上等级。电能利用效率不高于1.30,达到《数据中心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408792021)中的2级及以上水平。四是采用的服务器能效应达到《塔式和机架式服务器能效限定值及能效等级》(GB 436302023)等规定的节能水平及以上。风电、光伏等可再生能源利用率不低于数据中心所在省(区、市)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积极利用储能、氢能等技术,具有较强用电负荷调节匹配能力;五是持续开展设备布局、制冷架构、供配电方式、系统智能运行策略及节能、节水、设备回收和循环利用等技术改造和优化升级。建立并实施绿色采购制度,提供绿色公共服务,开展绿色运维,能够协同带动产业链供应链绿色低碳发展水平提升;六是近三年不存在下列情况:未正常经营生产;发生安全(含网络安全、数据安全、生产安全等)、质量、环境污染等事故以及偷漏税等违法违规行为;在国务院及有关部门相关督查工作中被发现存在严重问题;被列入工业节能监察整改名单且未按要求完成整改;被列入电信业务经营不良名单和失信名单;相关主管部门的行政处罚;失信被执行人等。

《通知》还以附件形式列明了数据中心的评价指标体系及其评分规则。该体系包括能源高效利用、绿色低碳发展、科学布局及集约建设、算力资源高效利用等4方面16个指标


2202577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等发布《关于促进大功率充电设施科学规划建设的通知》

《通知》首先明确提出科学规划建设的目标,即到2027年底,力争全国范围内大功率充电设施超过10万台,服务品质和技术应用实现迭代升级。

《通知》同时提出六项工作要求,主要包括:

一是引导大功率充电设施有序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应按照《企业投资项目核准和备案管理条例》等依法办理项目备案手续。积极布局公交、物流、中重型货运等专用大功率充电设施。

二是强化大功率充电设施运营管理。充电运营企业要加快智能运维平台建设,实现大功率充电过程的故障数据记录,提升充电设施运行状态监测和故障处理能力,力争设备可用率不低于98%。大功率充电设施应全量接入政府监测服务平台。

三是加强大功率充电设施安全管理。充电建设运营企业要严格按照国家标准规定开展大功率充电站选址、设计、建设和消防设施布置。充电运营企业要加强设备采购管理,核验充电桩及配套设备产品合格证明、强制性产品认证(CCC认证)等信息,确保符合质量规定。

四是促进大功率充电设施与电网融合发展。推动大功率充电设施布局规划与配电网规划融合衔接,适度超前进行电网建设并及时升级改造。鼓励打造智能有序大功率充电场站,建立大功率充电场站与配电网高效互动机制,因地制宜配建光伏发电和储能设施,探索针对智能有序大功率充电场站优化电力接入容量核定方法,合理利用配电设施低谷容量裕度,提升配电网对于大功率充电场站的接入能力。

五是完善大功率充电技术标准体系。有关研究机构、行业协会等要持续推动大功率充电技术标准体系建设,加快设备型式、计量检测、通讯协议、场站建设、运营管理、安全防护及数字化智能化等关键技术标准制修订,以标准提升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坚持尊重市场、着眼长远的原则,推动大功率充电国家标准纳入车、桩市场准入条件,开展面向大功率充电国家标准的车桩互配测试和对比验证,综合考虑市场接受度、产品兼容性、技术先进性、运行安全性,分类推动大功率充电标准在高压平台乘用车型和重卡等商用车型上装车应用。

六是推动大功率充电技术创新应用。加快高压碳化硅模块、主控芯片等核心器件国产化替代,推动涵盖零部件、系统集成、运营服务的充电产业链整体升级。面向电动重卡、电动船舶、电动飞机等大容量、高倍率动力电池应用场景,开展单枪兆瓦级充电技术研究与试点应用。


3202577日报道,我国建成全球最大绿色债券市场

据央视新闻77日报道,今年,我国绿色金融领域第一个国家标准正式发布。中国人民银行还牵头修订了绿色金融支持项目目录,统一境内各类绿色金融产品界定范围,煤电、钢铁、建材、农业四个行业的转型金融标准也已经在20多个省市适用。中国金融学会绿色金融专业委员会主任马骏表示,我们建成了全球最大的绿色债券市场,这些金融工具有力地支持了我们绿色产业的发展,包括新三样,光伏、风电、电动车、电池等,它们的竞争力和规模都是全球最大的。统计显示,截至今年一季度末,我国绿色贷款余额已达40.6万亿元,绿色债券余额2.13万亿元,累计发行超过4.33万亿元。


4202577日中国煤炭工业协会发布2025年前五月我国煤炭生产状况数据

5个月,全国累计生产原煤19.9亿吨,同比增加1.1亿吨,创历史同期新高。累计进口煤炭1.89亿吨,下降7.9%。截至616日,协会重点监测煤矿存煤3596万吨,比5月末增长0.5%;环渤海港口存煤2855万吨,比5月末下降5.5%6月中旬全国电厂库存约2.1亿吨,比5月末增加约300万吨,可用约35天。


5202578国家发改委 、工信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关于开展零碳园区建设的通知》

《通知》首先就零碳园区建设提出了八项重点任务,主要包括:

一是支持园区与周边非化石能源发电资源匹配对接,科学配置储能等调节性资源,因地制宜发展绿电直连、新能源就近接入增量配电网等绿色电力直接供应模式,鼓励参与绿证绿电交易,探索氢电耦合开发利用模式。推动园区积极利用生物质能、核能、光热、地热、工业余热等热能资源,实现供热系统清洁低碳化。探索氢能、生物质等替代化石燃料和原料。

二是支持企业对标标杆水平和先进水平,实施节能降碳改造和用能设备更新,鼓励企业建设极致能效工厂、零碳工厂。

三是支持高载能产业有序向资源可支撑、能源有保障、环境有容量的园区转移集聚,探索深度降碳路径。

四是统筹规划园区及企业空间布局,提高土地资源集约利用水平,促进能量梯级利用、水资源循环利用。健全园区废弃物循环利用网络,推进工业固体废弃物、余压余热余冷、废气废液废渣资源化利用。

五是优化园区基础设施规划设计,系统推进电力、热力、燃气、氢能、供排水、污染治理等基础设施的建设改造。

六是探索绿色低碳技术研发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机制,围绕低碳零碳负碳先进适用技术打造示范应用场景,形成具有商业价值的技术解决方案。

七是支持园区建设覆盖主要用能企业的能碳管理平台,强化园区及企业用能负荷监控、预测与调配能力,为碳排放核算、源网匹配调节、电力需求侧管理、多能协同互补、资源高效循环利用等工作提供支撑。

八是支持地方政府、园区企业、发电企业、电网企业、能源综合服务商等各类主体参与零碳园区建设,围绕实现高比例可再生能源供给消纳探索路径模式。鼓励有条件的园区以虚拟电厂(负荷聚合商)等形式参与电力市场,提高资源配置效率和电力系统稳定性。

《通知》同时以附件形式提出《零碳园区建设基本条件》,内容主要包括:国家级零碳园区建设主体为省级及以上开发区;建设范围可为园区整体,也可为“园中园”;在能耗和碳排放统计、核算、计量、监测等方面具备一定基础;3 年内未发生重大安全、环境事故,或其他社会不良影响事件。

《通知》同时以附件形式提出《国家级零碳园区申报书大纲》,内容主要包括:

一、建设基础:基本情况、产业发展情况、能源供消情况、碳排放情况。二、可行性分析:园区能源消费与碳排放趋势、目标可达性分析、综合功能方案。三、建设目标、四、重点任务、五、经济性分析、六、保障措施。

《通知》同时以附件形式提出了国家级零碳园区建设指标体系(试行),指标体系包括一个核心指标(单位能耗碳排放)和引导指标(五个)

《通知》同时以附件形式提出了《零碳园区碳排放核算方法(试行)》。其主要内容包括:

一、总体方法:园区碳排放的核算边界为一个自然年内园区内能源活动和工业生产过程产生的直接或间接碳排放之和。碳排放仅指二氧化碳排放,不包括其他温室气体。

二、能源活动碳排放。一是核算范围主要包括园区内化石能源用作燃料产生的碳排放、能源加工转化过程产生的碳排放、园区电力与热力净受入蕴含的间接碳排放。二是核算方法为园区能源活动碳排放为化石能源用作燃料产生的碳排放、能源加工转化过程产生的碳排放、园区电力与热力净受入蕴含的间接碳排放之和。三是数据来源,园区活动水平数据根据核算期内各种能源消耗的计量数据来确定,主要来自园区或所在地区统计数据。排放因子采用国家温室气体排放因子数据库排放因子。

三、生产过程碳排放。一是核算范围包括但不限于水泥熟料、石灰、合成氨(无水氨)、甲醇、原铝(电解铝)、粗钢、铁合金、工业硅、碳化钙(电石)等工业产品生产过程产生的碳排放。二是核算方法基于产品产量和对应的排放因子,分别核算各产品生产过程产生的碳排放量,累加计算得到本园区工业过程碳排放总量。三是数据来源,园区工业生产过程活动数据根据核算期内各企业的生产记录及测量数据来确定。工业生产过程排放因子暂按现有数据,园区可基于所在地区的省级温室气体清单、碳排放核查数据等,结合园区资源禀赋、生产流程、技术设备差异等情况,科学测算使用分产品排放因子。对于未提供排放因子的工业产品,可使用质量平衡法进行核算,须说明具体依据和参考系数。


6202579日国新办举行“高质量完成‘十四五’规划”系列主题首场新闻发布会,郑栅洁表示我国建成全球规模最大的电力基础设施体系

会上,在绿色发展方面,郑栅洁介绍,这五年的成效集中体现在增绿、治污、用能、循环四个方面。“增绿”全球最多,森林覆盖率提高到25%以上,新增森林面积相当于1个陕西省的面积,贡献了全球新增绿化面积的四分之一。“治污”成效显著,空气质量优良天数比例稳定在87%左右、比“十三五”时期提高了3个百分点,长江、黄河两条“母亲河”干流全线达到二类水质标准,这是一个很了不起的成绩。“用能”更加清洁,新能源发电装机规模历史性超过煤电,建成了全球最大清洁发电体系,我们每用3度电就有1度是绿电,这个比例还会提高。“循环”快速发展,每年生产钢材中,20%以上的原料来自废钢循环利用,节能降碳成效显著。不论是城市还是农村,不论是东西还是南北,蓝天更多了、风景更美了、生活更环保了。

在安全保障方面,郑栅洁表示,“十四五”以来,我国的粮食、能源、产业、国防等安全基础进一步夯实。能源方面,建成了全球规模最大的电力基础设施体系,发电装机容量占全球三分之一,即使在迎峰度夏、迎峰度冬这些用能最高峰时段,群众用能需求都得到有力的保障。

郑栅洁进一步表示,我国能源自给率保持在80%以上,2024年油气总产量首次超过4亿吨油当量、发电量达10万亿千瓦时,煤、油、气、核、可再生能源等多轮驱动的能源供应体系,有力保障14亿多人的用能需求。

此外,“十四五”期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取得明显成效,周海兵介绍,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持续”上:

一是资源利用效率持续提高。我们坚持开源节流,实施全面节约战略,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经济、社会、环境效益共赢。从节能方面来看,2024年,我国单位GDP能耗比“十三五”末下降11.6%,是全球能耗强度下降最快的国家之一。从资源利用方面来看,2024年,主要资源产出率比“十三五”末提高约12%,全国焚烧处理生活垃圾2.68亿吨,比“十三五”末增长83.6%

二是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我们坚持久久为功,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强化生态保护修复。长江、黄河两条“母亲河”干流全线达到二类水质标准。随着国土绿化行动的推进,中国成为全球“增绿”最多最快的国家。

三是重点领域绿色化水平持续提升。我们坚持优化存量、做大增量,加快推动绿色低碳产业发展。存量方面,当前,我国主要高耗能行业能效标杆产能比“十三五”末提高6个百分点。增量方面,我国已构建起全球最大、发展最快的可再生能源体系,今年5月底可再生能源发电装机达到20.9亿千瓦,比“十三五”末的9.34亿千瓦,翻了一番多。

四是绿色生活方式持续转变。我们推动绿色生活方式成为社会新风尚。2024年,全国新能源汽车保有量达到3140万辆,比“十三五”末的492万辆增长5倍多。在大规模设备更新和消费品以旧换新政策带动下,一级能效家电销售额占比高达90%,实现了扩投资、促消费和节能降碳的有机结合。


7202579日市场监管总局办公厅、生态环境部办公厅、工信部办公厅发布《关于印发《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试点认证目录(第一批)》的通知》

《通知》明确了全国首批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试点认证目录,共17项,包括锂电池、光伏产品、钢铁(含粗钢)、纺织品、电子电器(空调、计算机、笔记本电脑、电机)、轮胎、电解铝、水泥、木制品等试点产品认证目录。目录的发布标志着我国产品碳标识认证制度从政策框架向实践落地迈出了关键一步。


82025710中电联发布《中国电力行业年度发展报告2025

回顾2024,电力发展呈现如下特点:

一、全社会用电量持续增长。2024年全国全社会用电量98540亿千瓦时①,同比增长6.8%,增速较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受一季度低温、闰年及四季度暖冬等因素的影响,各季度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分别增长9.8%6.5%7.6%3.6%,增速呈现前高后低的特点。2024年,第一产业用电量135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6.4%;第二产业用电量6389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2%,占全社会用电量的64.8%;第三产业用电量1835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9.9%,占全社会用电量的18.6%;城乡居民生活用电量1493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0.5%,占全社会用电量的15.2%

二、第二产业对全社会用电量增长贡献率接近一半,新兴产业用电成为拉动电力消费增长主动力。从用电增量构成看,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拉动分别达到3.41.8个百分点,对全社会用电量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49.9%26.3%。第二产业中,高技术及装备制造业用电量同比增长10.3%,超过制造业增速5.2个百分点。其中,光伏设备及元器件制造业用电量同比增长19.2%,新能源整车制造用电量同比增长34.3%,风机设备制造用电量同比增长26.6%,延续了近年来我国制造业转型升级的特点。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快速发展带动下,互联网和相关服务用电量同比增长20.5%;在电动汽车的高速发展带动下,充换电服务业同比增长51.1%,近几年来保持高速增长势头。

三、电力总装机保持快速增长。截至2024年底,全国全口径发电装机容量33.5亿千瓦,同比增长14.6%。其中,水电4.36亿千瓦,同比增长3.1%(其中抽水蓄能5869万千瓦,同比增长15.2%);火电14.4亿千瓦,同比增长3.9%(煤电11.9亿千瓦,同比增长2.6%,占总装机容量比重降至35.7%,同比降低4.2个百分点;气电1.4亿千瓦,同比增长13.9%;生物质发电4597万千瓦,同比增长4.1%);核电6083万千瓦,同比增长6.9%;并网风电5.2亿千瓦,同比增长18.0%(其中陆上风电4.8亿千瓦,海上风电4127万千瓦);并网太阳能发电8.9亿千瓦,同比增长45.4%(其中,光伏发电8.7亿千瓦,集中式光伏5.1亿千瓦,分布式光伏3.8亿千瓦)。

四、非化石能源发电新增装机成为新增主体,风电和太阳能发电在新增装机总容量中占比高达82.6%2024年,全国新增发电装机容量4.3亿千瓦,同比增长17.2%。其中,新增水电1379万千瓦,同比增长46.2%(其中新增抽水蓄能753万千瓦,同比增长38.1%,占水电新增装机的54.6%);新增火电5768万千瓦,同比下降12.7%(其中新增煤电3310万千瓦,同比下降30.7%;新增气电1830万千瓦,同比增长78.5%);新增核电393万千瓦,同比增长183.4%;新增并网风电8137万千瓦,同比增长6.8%;新增并网太阳能发电2.8亿千瓦,占全国总新增装机的比重为63.9%,同比增长27.7%。非化石能源发电新增装机3.8亿千瓦,占总新增装机的87.3%。国家加快建设大型风电光伏基地,实施“千乡万村驭风行动”,风电和太阳能发电的新增装机在新增装机总容量中占比高达82.6%

五、风电和太阳能发电量成为发电量增量主体。2024年,全国发电量100869亿千瓦时②,同比增长6.7%。其中,水电1425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0.9%,占总发电量的14.1%;火电6374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7%,占总发电量的63.2%;核电4509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7%,占总发电量的4.5%;风电997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2.5%,占总发电量的9.9%;太阳能发电839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3.6%,占总发电量的8.3%。风电和太阳能发电量均保持快速增长,合计发电量同比增加3661亿千瓦时,占全年总发电量增量的58.1%

六、电网输配电能力不断增强,跨区跨省输送电量稳步增长。截至2024年底,全国电网35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回路长度247.7万千米,同比增长1.7%;其中22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长度960970千米,同比增长3.5%。全国电网35千伏及以上变电设备容量82.1亿千伏安,同比增长6.7%,其中220千伏及以上公用变电设备容量578067万千伏安,同比增长4.9%2024年,全国完成跨区输送电量924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8.8%;全国完成跨省输送电量1995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7.0%

七、全国电力供需总体平衡。2024年,全国电力系统稳定运行,电力供需总体平衡。年初全国出现大范围寒潮天气,多地出现大幅降温,用电负荷快速增长,华北、华东、南方等区域部分省份在用电高峰时段电力供应偏紧,通过源网荷储协同发力,守牢了民生用电安全底线。夏季全国平均气温达到1961年以来历史同期最高,全国统调最高用电负荷达到14.5亿千瓦,同比提高1.1亿千瓦,创历史新高;华东、华中、西南等区域夏季出现持续高温天气,部分时段电力供应偏紧,通过省间现货、应急调度、需求响应等多项措施协同发力,保障了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未出现有序用电情况。冬季气温偏暖,全国最高用电负荷低于上年同期,全国电力供应保障有力有效。

八、电源电网投资持续增长,非化石能源发电投资占电源总投资高达84.6%2024年,全国主要电力企业合计完成投资18178亿元,同比增长13.9%。全国电源工程建设完成投资12094亿元,同比增长13.2%。全国电网工程建设完成投资6084亿元,同比增长15.3%。电源投资中,水电投资1154亿元,同比增长12.2%;火电投资1879亿元,同比增长38.0%;核电投资1419亿元,同比增长41.6%;风电投资3163亿元,同比增长10.9%;太阳能发电投资4478亿元,同比增长1.9%。非化石能源发电投资同比增长10.0%,占电源总投资的84.6%

九、直流工程带动电网投资增速提升,重点输电通道建设持续推进。直流工程投资呈现高速增长,投资达到476亿元,同比增长227.5%;交流工程5406亿元,同比增长8.4%。全国完成配电网投资3216亿元,同比增长10.1%。其中,110千伏(含66千伏)电网投资同比下降5.4%35千伏及以下电网投资同比增长16.1%,占全国电网投资比重为40.2%,同比提高0.3个百分点。川渝、武汉—南昌、张北—胜利等一批1000千伏特高压交流工程顺利投产。

十、电力降碳减污扎实推进。2024年,全国单位火电发电量烟尘、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强度分别为13毫克/千瓦时、77毫克/千瓦时和125毫克/千瓦时,同比分别下降约1毫克/千瓦时、持平、持平;全国6000千瓦及以上火电厂供电标准煤耗302.4/千瓦·时,同比增加0.51/千瓦时。2024年,全国电网线损率4.36%,同比降低0.18个百分点。

十一、首次发布中国电力碳足迹因子,填补了国内电力碳足迹因子数据空白。2025121日,生态环境部、国家统计局、国家能源局组织中电联等单位计算并以《关于发布2023年电力碳足迹因子数据的公告》,公布了2023年燃煤发电、燃气发电、输配电等碳足迹因子和全国电力平均碳足迹因子(0.6205kgCO₂e/kWh),填补了国内电力碳足迹因子数据空白。

十二、电力可靠性总体保持平稳。2024年,纳入电力可靠性统计的水电机组等效可用系数为93.78%,同比提高0.40个百分点;煤电机组等效可用系数为92.04%,同比提高0.31个百分点;气电机组等效可用系数为92.30%,同比下降0.60个百分点;核电机组等效可用系数为90.79%,同比提高1.44个百分点;风电机组等效可用系数为98.45%,同比下降0.31个百分点;光伏发电首次纳入可靠性统计,等效可用系数为99.84%。输变电方面,纳入电力可靠性统计的220千伏及以上电压等级十一类输变电设施的可用系数保持在99.1%以上。直流输电方面,纳入电力可靠性统计的51个直流输电系统合计能量可用率为95.802%,同比降低0.994个百分点;能量利用率为48.75%,同比提高6.67个百分点。供电方面,全国供电系统用户平均供电可靠率为99.924%,同比提高0.013个百分点;用户平均停电时间6.71小时/户,同比减少了1.12小时/户。

十三、电力市场交易规模迅速扩大。2024年,全国完成市场交易电量61796亿千瓦·时,同比增长9.0%;占全社会用电量比重为62.7%,同比增长1.3个百分点;占电网企业售电量比重超过76%,同比增长1个百分点。各电力交易平台累计注册市场主体86.8万家,同比增长16.9%

十四、电力现货市场建设全面提速。2024年,我国电力现货市场迎来新一轮改革深化,山西、广东、山东、甘肃4个省级现货市场及省间现货市场转为正式运行,南方区域电力市场完成首次全月结算试运行,除西藏、香港、澳门、台湾外,全国30个地区已开展现货市场运行实践,电力现货市场建设全面提速。202410月,省间电力现货市场转入正式运行,交易范围覆盖国家电网公司和内蒙古电力公司,参与主体超6000家,累计交易电量超过880亿千瓦时,其中清洁能源电量占比达到44%,有效发挥促进余缺互济、提高清洁能源消纳作用。

十五、新能源参与市场化交易电量过万亿千瓦时,占全部新能源发电比重为55%2024年,为适应新能源大规模发展需要,新能源入市节奏进一步加快,全国新能源上网电量18351亿千瓦时,其中市场化交易电量达10117亿千瓦时,占全部新能源发电的比重为55%

十六、绿电绿证交易机制不断完善,绿证交易规模翻两番。2024年,电力行业积极构建绿电、绿证市场体系,不断完善交易机制,促进绿电、绿证交易规模不断扩大,全年核发绿证47.34亿个,同比增长超28倍。全国绿证交易规模4.46亿个,同比翻两番,其中绿证单独交易2.77亿个,以跨省交易为主;绿色电力交易绿证1.69亿个,以省内交易为主。

十七、全国煤电机组年累计获得容量电费950亿元,煤电加快向“兜底保供和系统调节”转型。2024年,是煤电容量电价政策正式实施的第一年,全年全国煤电机组累计获得容量电费950亿元,折度电容量电价为2.07/千瓦时,主要发电企业容量电费获取率接近90%。容量电价通过固定成本回收机制缓解了煤电企业因利用小时下降导致的经营压力,推动煤电机组向“兜底保供和系统调节”功能转型。

十八、新能源投资依然主导电力对外投资领域。截至2024年底,中国主要电力企业对外直接投资项目共51个,投资总金额57.20亿美元,同比增长29.32%。中国主要电力企业对外投资主要涉及太阳能发电、水电、风电、储能、配电等领域。从项目数量看,新能源投资在2024年对外投资中依然占据绝对优势,约占总量的76.5%,其中太阳能光伏发电占比43.1%,风电占比33.3%

预测2025,全国电力供需呈总体平衡态势。综合考虑我国当前阶段的经济增长潜力、国家宏观调控政策措施,预计2025年全国全社会用电量同比增长5% - 6%。全国新增电源装机仍然保持快速增长,预计常规电源增量与用电负荷增量相当,特高压直流投产迎来高峰,资源配置能力进一步增强;但由于新能源发电装机占比持续提升,风、光、水资源的不确定性增加了局部地区部分时段电力供应的风险。综合考虑用电增长、电源电网投产等情况,以及气温等不确定性因素,预计2025年全国电力供需形势呈现总体平衡态势;迎峰度夏高峰期,部分省级电网电力供应偏紧,通过增购外电、最大化跨省跨区支援等措施,电力供需偏紧局势可得到缓解;迎峰度冬期间,电力供需基本平衡。


92025711日国家发改委办公厅 国家能源局综合司发布《关于2025年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及有关事项的通知》

《通知》主要对2025年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及2026年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进行了明确要求,并规定2025年为约束性指标,2026年为预期性指标。同时,2025年及2026年在电解铝行业基础上增设钢铁、水泥、多晶硅行业和国家枢纽节点新建数据中心绿色电力消费比例。

《通知》同时规定,各省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完成情况核算,以本省级行政区域实际消纳的物理电量为主、以省级绿证账户购买省外的绿证为辅,2025年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应在当年完成,不再转移至2026年。重点用能行业绿色电力消费比例完成情况核算以绿证为主,2025年各省对电解铝行业绿色电力消费比例完成情况进行考核,对钢铁、水泥、多晶硅和国家枢纽节点新建数据中心绿色电力消费比例完成情况只监测不考核。

《通知》也要求各省级能源主管部门会同经济运行管理部门要按照下达的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和绿色电力消费比例,精心组织可再生能源开发建设,统筹本地消纳和外送消纳,制定实施方案,并按规定向国家相关部门上报。

《通知》以附件形式规定了各省2025年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2026年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责任权重预期目标、2025年重点用能行业绿色电力消费比例、2026年重点用能行业绿色电力消费比例等。


102025711日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发布《关于跨电网经营区常态化电力交易机制方案的复函》

《复函》指出,原则同意《跨电网经营区常态化电力交易机制方案》,请认真组织实施。国家电网公司、南方电网公司要落实主体责任,按照有关政策要求,持续完善跨电网交易规则,强化技术平台互联互通和信息共享互认,尽快实现电力市场成员“一地注册、全国共享”。要完善跨省跨区应急调度价格机制和结算管理,及时跟踪市场运营状况,加强信息披露和报送,做好应急预案,切实防范市场风险,保障电力系统安全稳定运行。重大问题及时向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报告。

《方案》明确提出了跨电网经营区交易近期、中期和远期工作目标。今年,将在年度、月度、月内、现货等交易周期,实现跨电网经营区交易常态化开市,有力支撑度夏期间电力保供,组织多方向绿电交易,满足长三角、大湾区等重点地区绿电消费需求,并探索达成多年期绿电交易签约。未来,随着两网间物理联通不断增强,网间资源优化配置能力将进一步提升,跨电网经营区交易将进一步缩短交易周期,提高交易频次,逐步实现按工作日连续开市,现货交易实现日前、日内连续开展。远期,将推动两网进一步统一市场规则、交易品种和交易时序,最终实现各自经营区内和跨电网经营区间交易融合开市。

《方案》主要包含三方面内容。一是针对不同交易类型,详细设计了交易组织、安全校核、交易执行、交易结算、绿证划转、信息披露等跨电网交易业务流程。中长期、现货、绿电交易等各类交易类型均可在电网间灵活开展。二是明确了跨电网交易的安全校核及执行原则。任何一笔跨电网的交易,都需要经过两侧电网的双重校核,按照最严格的安全标准进行执行,确保电网的安全可靠运行。三是明确了交易平台信息互联互通和共享互认的原则。交易需求、供需信息、交易结果、注册信息等相关数据在各交易平台间实时共享、共同披露,大幅提升了经营主体参与电力市场的便利程度,降低了交易成本。


112025711日本周全国碳市场每周综合价格行情及成交信息数据出台

图片

本周全国碳市场综合价格行情为:最高价74.78/吨,最低价73.11/吨,收盘价较上周五下跌1.17%

本周挂牌协议交易成交量908,777吨,成交额67,938,724.50元;大宗协议交易成交量1,059,193吨,成交额79,706,132.00元。

本周全国碳排放配额总成交量1,967,970吨,总成交额147,644,856.50元。

202511日至711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成交量42,617,389吨,成交额3,193,250,425.61元。

截至2025711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672,886,053吨,累计成交额46,225,977,529.12元。


国际资讯


12202577外交部表示中国碳排放10年降超34%,愿加强国际合作

77日,外交部发言人毛宁主持例行记者会。有记者就中国绿色低碳发展提问。毛宁表示,中国始终积极推进绿色低碳发展,过去10年中国的非化石能源占能源消费总量的比重增加至17.9%,碳排放强度下降了超过34%。我们将继续同各国一道加强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合作,为绿色转型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13202577日特朗普签署行政令将终止绿色能源补贴

据环球时报消息,当地时间77日,美国总统唐纳德·特朗普签署了一项行政令,计划终止对风能、太阳能等绿色能源的联邦补贴,理由为可再生能源存在不可靠、成本高昂等问题。该行政令还表示,依赖所谓的“绿色”补贴使美国依赖外国控制的供应链,威胁到了国家安全。这类项目的激增,排挤了价格低廉、稳定可靠且可调度的国内能源,损害了电网稳定,还破坏了国家的自然景观之美。


14202579日欧盟:已准备好反制美国

据央视新闻,欧洲议会国际贸易委员会主席贝恩德·朗格当地时间9日在比利时布鲁塞尔举行发布会时表示,当前欧盟与美国的贸易争端仍集中在具体行业的关税领域,特别是钢铁、汽车、铜以及可能涉及的制药产品。朗格表示,欧盟主要出口药品、汽车和机械设备,因此迫切需要尽快与美方达成一项协议,取得明确的最终结果和决定。但他同时表示,美方目前尚未承诺降低关税,也没有接受欧方提出的“冻结条款”,即在最终协议出台前不实施新的贸易限制。据其介绍,欧盟方面已准备好反制措施,第一阶段将于714日自动生效。


15202579报道,新方法延长量子电池“寿命”千倍

据科技日报79日报道,澳大利亚科学家团队在量子电池领域取得重大突破。由皇家墨尔本理工大学和澳大利亚联邦科学与工业研究组织科学家组成的联合团队,开发出一种能显著延长量子电池寿命的创新方法。实验数据显示,新型量子电池的储能时间比此前纪录提升了1000倍。相关研究成果发表于新一期《物理评论X-能源》杂志。

上一页:已经为第一条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