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ews Center

    新闻中心

润天下双碳一周资讯第68期(2025/6/30-2025/7/6)
2025/07/08


国内资讯


12025630日国家能源局印发《电力建设工程质量监督专业人员培训考核和专家库管理办法》

《管理办法》对有关培训考核和专家库的管理主要提出了三方面的要求,包括:

第一方面,职责分工。可靠性和质监中心具体负责质监专业人员培训考核和专家库管理相关工作,包括能力确认、培训和年度考核;建立和管理专家库等。电力质监机构具体负责对质监专业人员开展能力确认和年度考核等工作。直接确认原则上每年开展一次,确有新增质监专业人员需求的,可靠性和质监中心组织电力质监机构于年中补充开展一次。

第二方面,质监专业人员年度考核。每年对质监专业人员进行一次考核,通过将考核不合格的情况细化为9种情形,进一步强化人员管理。违反廉洁纪律和在质量监督过程中有弄虚作假行为的质监专业人员,终身不得再申请能力确认,其他情形的年度考核不合格人员次年不得再次申请能力确认。

第三方面,信息化管理。质监专业人员的能力确认、培训、考试、年度考核,以及质监专家库的建设和管理,均可通过“国家能源局电力建设工程质量监督信息系统”开展相关工作。


2202571交通运输部等6部门联合印发《关于推动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的意见》

《意见》首先明确了总体要求,即到2030年,航道网络化智慧化水平显著提升,高等级航道电子航道图覆盖率达到85%。港口综合运输枢纽作用明显发挥,集疏运体系更加完善,长江干线主要港口实现铁路进港100%覆盖。培育一批规模化现代化港航企业,船舶运力结构有效改善,全国内河机动货船平均净载重吨达到1900吨以上,新建船舶新能源清洁能源应用比例进一步提高。长三角内河航运高质量发展先行区基本建成。内河货运量、货物周转量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占比进一步提升。

《意见》同时提出了7个方面23项重点任务。主要内容包括:

一是提升设施装备水平方面。提出了实施内河水运体系联通工程,加快干支航道网络建设,打通堵点卡点,大力推进长三角和珠三角内河水运网络升级;提升航道网络畅通服务水平、以内河主要港口为重点,强化资源要素集聚,立足综合交通运输体系,提升枢纽功能;优化内河通航标准和船闸设计规范,制定发布绿色智能等内河船型目录,引导满足不同应用场景需求的标准化、系列化船型应用等3方面重点任务,着力推动内河航道、港口、船舶更高水平协同,筑牢高质量发展基础。

二是提升运输服务水平方面,提出了引导港航企业延伸上下游业务,提供多式联运、物流分包、仓储配送等“端到端”供应链服务,向全程物流经营人和综合运输服务商转型。大力培育发展专精特新中小航运企业,鼓励以船舶资产为纽带开展兼并重组,做强做优、错位发展;有序发展集船货撮合交易、联运服务等功能的内河水运网络货运平台,推动运输集约化规模化发展;鼓励船舶公司加大客船设施设备安全投入,提升本质安全水平;积极发展船舶管理、船舶代理、货运代理、船舶经纪等传统航运服务业,推动规模化、规范化、数字化发展;建设统一开放市场,清理妨碍内河航运统一市场建设和公平竞争的各种规定和做法,促进要素自由流动、平等使用等5方面重点任务,着力打造全程物流经营人和综合运输服务商,优化市场运力结构,促进内河航运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提高服务质量,增强高质量发展效能。

三是提升运输组织效率方面,提出了大力发展水水中转,优化长江、西江等干线江海联运体系,发展一批重点联运港口,培育一批江海联运品牌航线;加快港口多式联运换装设施与集疏运体系建设,加强内河航运与其他运输方式的有机衔接;支持京杭运河、黑龙江等创新发展绿色、高效顶推船队,推动规模化应用,发展大宗货物固定航线船队运输。鼓励长三角等水网地区积极培育船队经营主体,探索发展机动船与驳船组合运输模式等3方面重点任务,提高内河航运组织化水平,拓展高质量发展空间。

四是加快绿色低碳转型方面,提出了积极研发绿色船舶动力技术,加快构建绿色智能船舶技术规范体系。加快电池动力技术在中小型船舶、中短距离运输等场景应用,鼓励电动船定班、定线规模化应用;加快港口绿色低碳技术应用,推动港作机械和港内运输装备使用绿电、氢、LNG等新能源和清洁能源,鼓励发展分布式能源,建设内河近零碳码头;鼓励有条件的地区因地制宜建设美丽航道,组织开展以设施美、环境美、服务美、人文美为内涵的“美丽航道”建设行动等3方面重点任务,结合不同场景,加快新能源清洁能源推广应用,推动形成绿色航运产业链,厚植高质量发展底色。

五是推动智慧创新发展方面,提出了研究制定智慧港口、智慧航道建设评价标准,推进高等级航道和具备条件的内河主要港口应用智能感知设备、数字孪生等技术,推动港航基础设施数字化、智慧化发展;推动主要港口重点提升集装箱和大宗散货作业自动化、智能化水平,创新港口数据服务;完善港口航道运行监测机制,充分利用智慧化监管手段,实现日常监管和应急处置可视、可控、可指挥、可调度等3方面重点任务,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培育新动能,增强高质量发展动力。

六是加强与经济产业融合方面,提出了发挥长江、西江黄金水道和京杭运河大通道作用,促进传统产业升级和新兴产业沿江沿河发展,服务长江经济带、粤港澳大湾区、长三角一体化等国家区域重大战略实施;鼓励内河港口企业促进大宗商品交易、农产品加工、跨境电商等上下游产业发展。发挥内河航运在促进石化化工、冶金建材等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中的运输保障作用,积极服务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等新兴产业发展;加强客运港口码头建设,完善候船服务设施,提升港口客运服务品质。推进旅游航道建设,完善水上旅游设施功能和服务标准,不断提升内河旅游客运服务品质等3方面重点任务,推动内河航运更好促进国内大循环,释放水运发展活力。

七是提升行业治理能力方面,提出了夯实行业治理基础,完善法律法规体系及内河航运标准体系;保障行业发展安全;加强人才文化建设等3方面重点任务,完善法规制度,优化行业监管,营造高质量发展环境。


3202571日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发布《关于全国碳排放权交易系统启用单向竞价交易方式的公告》

《公告》规定了实施主体、实施流程、模式、申报数量、工作时间等内容,主要包括:

一、交易系统单向竞价相关交易活动由上海环境能源交易所组织实施。

二、意向卖出方应当向交易机构提出申请,交易机构发布竞价公告,意向买入方在约定时间内报价,通过交易系统成交。

三、可以采用统一价成交或者申报价成交的成交价格模式。竞价申报结束后,交易系统按照“价格优先、时间优先”的原则对所有有效申报进行排序。采用统一价成交的,以意向卖出总量内最低申报价作为统一价成交;采用申报价成交的,以意向卖出总量内各意向买入方申报价逐一成交。

四、意向卖出方单笔单向竞价最小申报数量应当不小于1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意向卖出方可以选择竞价日期前1个交易日指定年度碳排放配额的收盘价或者收盘价的-10%作为底价。意向买入方最高申报价格不得超过竞价日期前1个交易日指定年度碳排放配额收盘价的+10%

五、交易时段为每周一至周五上午10:00-10:3010:30-11:00、下午13:30-14:0014:00-14:30。每场竞价持续时间为30分钟,每个时段可同时进行2场竞价。


4202571中央财经委员会:推动海上风电规范有序建设,探索开展海洋碳汇核算

71日,中央财经委员会第六次会议召开。会议指出,纵深推进全国统一大市场建设,基本要求是“五统一、一开放”,即统一市场基础制度、统一市场基础设施、统一政府行为尺度、统一市场监管执法、统一要素资源市场,持续扩大对内对外开放。  

会议指出,推动海洋经济高质量发展,要加强顶层设计,加大政策支持力度,鼓励引导社会资本积极参与发展海洋经济。要做强做优做大海洋产业,推动海上风电规范有序建设。要接续实施重点海域综合治理,积极推进海域分层立体利用,探索开展海洋碳汇核算。


5202572国家能源局发布《关于20255月全国新增建档立卡新能源发电(不含户用光伏)项目情况的公告》

20255月,全国新增建档立卡新能源发电(不含户用光伏)项目共4917个,其中风电项目32个,光伏发电项目4875个(集中式光伏发电项目54个,工商业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4821个),生物质发电项目10个。

2025年5月全国新增建档立卡新能源发电项目情况

地区

风电

集中式光伏发电

工商业分布式

光伏发电

生物质发电

合计

全国

32

54

4821

10

4917

北京

0

0

4

0

4

天津

0

5

76

0

81

河北

8

8

44

2

62

山西

6

6

972

0

984

山东

2

2

98

1

103

内蒙古

1

1

17

0

19

辽宁

0

0

1

0

1

吉林

0

0

3

0

3

黑龙江

0

0

0

0

0

上海

0

0

66

0

66

江苏

7

7

526

3

543

浙江

0

0

484

0

484

安徽

0

0

295

0

295

福建

0

0

92

1

93

江西

0

0

33

0

33

河南

0

0

116

1

117

湖北

0

0

21

0

21

湖南

2

2

118

0

122

重庆

0

0

27

0

27

四川

0

0

17

0

17

陕西

2

3

169

0

174

甘肃

1

1

5

0

7

青海

1

1

2

0

4

宁夏

0

0

3

0

3

新疆

0

7

0

0

7

西藏

0

0

0

0

0

广东

0

0

157

0

157

广西

1

1

135

2

139

海南

0

0

14

0

14

贵州

1

1

99

0

101

云南

0

9

1227

0

1236


6202572日中电联发布20251~5月份全国电力市场交易简况

1~5月,全国各电力交易中心累计组织完成市场交易电量24494.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7%,占全社会用电量比重为61.8%,同比提高1.36百分点,占售电量比重为75.9%,同比提高1.74个百分点。其中,全国电力市场中长期电力直接交易电量合计为18415.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2%

5月份,全国各电力交易中心组织完成市场交易电量5025.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9.7%。其中,全国电力市场中长期电力直接交易电量合计为3684.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2%

一、全国各电力交易中心交易情况

1~5月,全国各电力交易中心累计组织完成市场交易电量24494.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7%,占全社会用电量比重为61.8%,同比提高1.36个百分点,占售电量比重为75.9%,同比提高1.74个百分点。省内交易电量合计为18960.5亿千瓦时,其中电力直接交易18137.4亿千瓦时(含绿电交易1040.6亿千瓦时、电网代理购电3042.9亿千瓦时)、发电权交易820.1亿千瓦时、其他交易3.1亿千瓦时。省间交易电量合计为5533.8亿千瓦时,其中省间电力直接交易278.2亿千瓦时、省间外送交易5055.1亿千瓦时、发电权交易63.8亿千瓦时、省间现货交易136.8亿千瓦时。

5月,全国各电力交易中心组织完成市场交易电量5025.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9.7%。省内交易电量合计为3845.0亿千瓦时,其中电力直接交易3630.2亿千瓦时(含绿电交易237.7亿千瓦时、电网代理购电406.9亿千瓦时)、发电权交易214.7亿千瓦时、其他交易0.1亿千瓦时。省间交易电量合计为1180.7亿千瓦时,其中省间电力直接交易54.0亿千瓦时、省间外送交易1079.4亿千瓦时、发电权交易14.8亿千瓦时、省间现货交易32.4亿千瓦时。

1~5月,国家电网区域各电力交易中心累计组织完成市场交易电量18853.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5%,其中北京电力交易中心组织完成省间交易电量合计为4686.5亿千瓦时;南方电网区域各电力交易中心累计组织完成市场交易电量4403.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6.8%,其中广州电力交易中心组织完成省间交易电量合计为847.3亿千瓦时;内蒙古电力交易中心累计组织完成市场交易电量1237.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3.8%

二、全国电力市场中长期电力直接交易情况

1~5月,全国电力市场中长期电力直接交易电量合计为18415.0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2%。其中,省内电力直接交易(含绿电、电网代购)电量合计为18137.4亿千瓦时,省间电力直接交易(外受)电量合计为277.7亿千瓦时。

5月,全国电力市场中长期电力直接交易电量合计为3684.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2%。其中,省内电力直接交易(含绿电、电网代购)电量合计为3630.2亿千瓦时,省间电力直接交易(外受)电量合计为54.6亿千瓦时。

1~5月,国家电网区域中长期电力直接交易电量合计为13820.9亿千瓦时,同比持平;南方电网区域中长期电力直接交易电量合计为3487.5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8%;蒙西电网区域中长期电力直接交易电量合计为1106.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6.2%


7202572日全国新能源消纳监测预警中心公布最新新能源并网消纳情况

根据《国家能源局关于2021年风电、光伏发电开发建设有关事项的通知》(国能发新能〔202125号),为引导新能源理性投资、有序建设,现将20255月各省级区域新能源并网消纳情况公布如下。

图片

注:按照《国家能源局关于做好新能源消纳工作保障新能源高质量发展的通知》(国能发电力〔202444号),新能源利用率按仅考虑系统原因受限电量的情况计算。


8)国家矿山安全监察局综合司发布《关于明确矿山“五职”矿长和“五科”相关人员范围及相关要求的通知》

《通知》规定了露天煤矿、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金属非金属露天矿山五职五科相关人员范围及从业经历要求。


9202573报道,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碳捕集利用与封存专业委员会发布《中国碳捕集利用与封存进展系列报告2025

《报告》核心内容包括

一、政策支持与战略定位

政策体系完善。国家及地方政府密集出台政策推动CCUS发展,包括财政支持、社会资本引入及资源要素保障,重点支持煤基产业、炼油行业低碳转型及区域产业创新。政策强调行业耦合协同降碳,例如煤化工与新能源产业联动,助力零碳园区建设。

战略价值提升CCUS被定位为实现“双碳”目标的核心技术,可支撑零碳能源系统构建、工业脱碳创新及区域低碳产业集群培育。

二、技术突破与示范进展

关键技术突破

电力行业:华能正宁电厂建成150万吨/CCUS全流程示范工程,实现燃煤电厂低成本碳捕集。

水泥行业:青州中联20万吨/年全氧燃烧耦合低能耗碳捕集项目,推动工业端技术迭代。

模块化装置创新:开发模块化碳捕集装置与直接空气捕集技术,降低部署门槛。

示范规模扩展

全国规划和运行CCUS项目近100个,覆盖电力、油气、化工、钢铁等多行业,年捕集能力超400万吨,年注入能力超200万吨。

三、行业应用与区域实践

多行业协同发展

电力、石化、水泥等领域形成技术经济新范式,例如中石化南化院碳捕集溶剂创新提升石化行业减排效率。钢铁、航运等新领域加速布局,探索碳移除技术与循环利用场景。

区域创新模式

内蒙古、山东等地依托煤电与化工基地打造CCUS枢纽,统筹二氧化碳源汇匹配与产业集群建设。

海洋封存技术启动探索,拓展封存空间与商业化潜力。

四、挑战与未来方向

现存瓶颈技术经济性待优化:捕集成本高、封存监测技术成熟度不足,距离大规模商业化仍有差距。商业模式不清晰:缺乏可持续的盈利机制与社会资本参与路径。

发展建议

技术攻关:加快低成本捕集工艺、高效封存监测技术研发,推进百万吨级集成示范。

生态构建:完善碳定价、绿色金融等配套制度,探索跨行业碳市场交易机制。

国际合作:借鉴澳大利亚、欧洲等地区项目经验,加强技术标准互认与联合研发。


10202574日国务院国资委发布《关于新时代中央企业高质量推进品牌建设的意见》

《意见》首先明确了总体目标,即到2030年,中央企业品牌引领意识明显增强,品牌强企战略普遍实施,品牌价值大幅提升,不断涌现管理科学、贡献突出、要素鲜明、价值彰显的知名品牌。到2035年,中央企业品牌影响力、竞争力、引领力显著提升,形成一批管理先进、贡献卓越、价值引领、享誉全球的卓著品牌。

《意见》同时提出了六方面共,主要内容包括:

第一方面,全面加强品牌战略管理。一是充分认识品牌战略是企业核心竞争战略,把品牌建设作为长期性、战略性重要任务,大力推进品牌强企。二是推动品牌战略与企业发展战略一体部署、同步实施。根据品牌战略目标,制定实施方案,明确推进计划和责任分工,确保实施落地。三是完善品牌战略闭环管理,识别影响战略实施的关键因素,动态监测实施过程,定期评估重点任务推进成效。四是强化品牌战略利益相关方沟通,加强品牌战略发布、特色活动推广,传递品牌核心理念和价值主张,赢得更广泛认同。

第二方面,全面加强品牌目标管理。一是把自主创新作为品牌创建内核,大力提升品牌的科技含量。二是把高品质作为品牌发展基石,牢固树立“质量就是生命”理念,深入实施全面质量管理,积极构建数字化智能化质量管控模式,着力增品种、提品质、创品牌。三是把优秀文化作为品牌底色,凝练弘扬具有行业特点、企业特色的“精神谱系”,着力构建主题突出、个性鲜明、奋发向上的品牌文化。四是把社会责任作为品牌基因,增强责任担当,深化履责实践。五是把诚信作为品牌命脉,严守各项法律法规和商业道德操守。

第三方面,全面加强品牌过程管理。一是聚焦品牌战略和目标受众,提炼品牌核心价值,打造包容性、协同性、延展性的品牌理念,树立清晰一致品牌主张,对外塑造统一品牌形象。二是突出差异化竞争优势,科学确定各类品牌定位。基于品牌战略,统筹考虑单一品牌、主副品牌、背书品牌、混合品牌等品牌架构模式,明晰品牌架构体系。三是建立健全品牌授权准入、动态审核、清查退出机制,加大对擅用、滥用品牌行为的监测、识别和处罚力度,加强违规挂靠、假冒国企问题的梳理排查和证据收集,确保品牌使用规范。四是将品牌声誉管理融入企业风险内控体系,建立健全事前防控部署、事中妥善应对、事后评估修复的品牌危机管理机制,切实维护好企业品牌资产权益。五是整合传播资源,积极运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构建资源集约、结构合理、协同高效的品牌传播体系。六是以客户为中心加强全流程品牌体验管理。

第四方面,全面加强品牌资产管理。一是从市场表现、财务贡献、行业影响等分析各类品牌,有效识别品牌资产,建立品牌资产目录,夯实品牌资产管理信息基础数据。二是将内部评估和外部评价相结合,从管理水平、生态关系、国际经营等不同维度科学评估各类品牌资产,更加全面、深入了解市场、客户对品牌的认知认可。三是制定差异化培育和精细化管理策略,加强对核心子品牌的资源投入和培养力度。

第五方面,全面提升品牌国际化水平。一是以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为重点,有梯度、有层次推进品牌国际化布局,推动品牌建设与国际化经营一体推进、同频共振。二是立足优势产业加快向国际产业链供应链上下游延伸发展,高水平开展并购重组,引入全球优质品牌资产,增强品牌张力和全球竞争力。三是构建融通中外的品牌文化价值体系,立足区域文化特征和受众需求,探索“一国一策”差异化、精准化传播模式。四是推动海外经营机构在海外经营管理、重大项目实施中将ESG工作作为重要内容,主动适应所在国家、地区ESG规范要求,强化ESG治理、实践和信息披露,持续提升国际市场竞争力。


11202574日国网能源研究院经济与能源供需研究所发布《中国电力供需分析报告2025》预计迎峰度夏期间全国电力供需平衡偏紧

报告称在经济增长与能源转型的双重驱动下,全社会用电量预计突破10万亿千瓦时,同比增长5%;更引人瞩目的是,新能源发电装机有望突破45%。报告同时指出,预计2025年全国电力供需总体平衡偏紧,局部地区在高峰时段可能出现电力供应紧张情况。


12202574本周全国碳市场每周综合价格行情及成交信息数据出台

图片

本周全国碳市场综合价格行情为:最高价77.10/吨,最低价72.57/吨,收盘价较上周五下跌3.21%

本周挂牌协议交易成交量1,084,151吨,成交额79,775,799.10元;大宗协议交易成交量1,381,104吨,成交额99,306,696.00元。

本周全国碳排放配额总成交量2,465,255吨,总成交额179,082,495.10元。

202511日至74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成交量40,649,419吨,成交额3,045,605,569.11元。

截至202574日,全国碳市场碳排放配额累计成交量670,918,083吨,累计成交额46,078,332,672.62元。


国际资讯


13202574报道,世界银行发布《2025年碳定价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

2025610日,世界银行(WB)发布报告《2025年碳定价发展现状与未来趋势》,分析了全球碳定价机制的现状、市场动态及未来趋势。报告指出,截至20254月,目前全球共运行80种碳定价机制,较去年净增5种,包括43种碳税和37种碳排放交易体系(ETS)。覆盖的温室气体排放总量约占全球总量的28%,已实施碳定价的经济体占全球GDP的比重接近三分之二。尽管全球碳定价收入与去年相比略有减少,但依旧超过了1000亿美元。报告主要发现有:

第一,关键经济体的范围扩张增加了碳定价全球覆盖率

大多数中等收入经济体通过提高碳价水平或扩大行业覆盖范围来推进碳定价机制。全球碳定价机制所覆盖的温室气体排放增至15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占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比例从24%增加到了28%。我国全国碳市场于20253月正式扩容至钢铁、水泥、和铝冶炼行业,贡献了约30亿吨二氧化碳当量的温室气体覆盖量。哥伦比亚从2025年开始将其碳税扩展至煤炭燃烧,并加速将相关设施的排放纳入其中。

第二,电力行业覆盖率仍然最高,工业次之,其他行业覆盖率较低

电力行业全球覆盖率达51%,工业全球覆盖率增至43%,得益于我国今年将ETS扩展至包括水泥、钢铁和铝行业。除了电力和工业,其他行业的覆盖水平往往较低。交通运输和建筑领域因排放源分散、监管成本高,以往通常对燃料征收上游碳税,目前ETS在两个行业的应用逐步扩大,欧盟计划于2027年引入ETS2,作为欧盟排放交易体系(EU ETS,现称为ETS1)的补充,专门针对建筑、公路运输以及其他未被ETS1覆盖的行业。航空部门的覆盖率约为9%,欧盟占主导地位。其他行业如农业和废物处理,基本上仍未被碳定价覆盖,丹麦计划2030实施全球首个针对农业领域温室气体排放的碳税政策,对牲畜和用作肥料的农业石灰征税。

第三,大部分地区的碳价保持相对稳定

在过去十年间,平均碳价几乎翻倍,从2015年的10美元/吨上涨到2025年的19美元/吨,但仍低于《巴黎协定》目标所需水平。尽管存在通胀压力,过去12个月的碳价实际价值保持稳定。我国、欧盟和韩国的名义价格略有上涨,加利福尼亚和新西兰略有下降,哥伦比亚、丹麦、爱沙尼亚、冰岛、爱尔兰、挪威和南非等国上调了碳税利率,但大多数的上调幅度都不大。

第四,碳定价收入再次超过1000亿美元

全球碳定价收入与去年相比略有减少,但依旧超过了1000亿美元,是公共预算重要的收入来源。碳收入的56%用于投资环境与发展(Invest in environment and development),比如面向气候减缓、气候适应和低碳创新的绿色基金。约25%的碳收入被用于抵消社会转型的影响,包括19%的转移支付抵消影响(Offset impact with transfers)和6%的税收减免(Provide tax relief)。

第五,碳信用市场需求分化,政策框架加速完善

在需求端,2024年碳信用的合规使用需求激增,注销量几乎是2023年的三倍,这主要由北美和哥伦比亚等地的企业所驱动。与此同时,私营部门继续通过自愿市场和国内合规市场引领碳信用需求。从政策和机制层面看,碳信用作为碳定价补充工具的角色日益清晰,2024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大会(COP29)上就《巴黎协定》第六条国际碳市场规则达成的协议,有望为市场参与和规则制定提供清晰指引,并刺激更多私人资本流向发展中国家的减排项目。

14202575日欧佩克发表声明8个主要产油国决定8月继续增产

欧佩克和非欧佩克产油国中的8个主要产油国决定8月日均增产54.8万桶。沙特阿拉伯、俄罗斯、伊拉克、阿联酋、科威特、哈萨克斯坦、阿尔及利亚和阿曼的代表当天举行线上会议,讨论国际石油市场形势及前景。

上一页:已经为第一条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