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ews Center

    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
润天下绿色低碳行业综合资讯报道(2025/2/10-2025/2/16)
2025/02/18

国内资讯


12025210日外交部表态,中国将按照自己的路径、方式和节奏确定不移地兑现已承诺的“双碳”目标

210日,外交部发言人郭嘉昆在例行记者会上表示,中国始终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实干家和行动派。我们坚定不移走绿色低碳发展之路,高度重视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坚定实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战略。中国将按照自己的路径、方式和节奏确定不移地兑现已承诺的“双碳”目标。中国将继续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遵循《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及其《巴黎协定》的目标和原则,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持续作出贡献。


22025211工信部等十一部门联合印发《铜产业高质量发展实施方案(20252027年)》

《实施方案》明确了铜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总体要求,即到2027年,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明显提升。铜原料保障能力不断增强,力争国内铜矿资源量增长5%10%,再生铜回收利用水平进一步提高。展望2035年,产业链水平世界领先,高质量发展局面全面形成。铜原料保障能力显著增强,技术装备创新能力和材料应用水平处于全球第一方阵。

《实施方案》提出了资源保障、技术创新、结构调整、绿色智能转型、提升开放合作水平等五方面重点任务。主要包括:

一是强化国内原料保障基础。推动国内增储上产,实推进新一轮找矿突破战略行动,加强国内重点成矿区带内铜矿资源调查与勘查,新增一批可供开发的铜矿资源储量;鼓励矿产资源综合利用,加大铜矿中铼等伴生资源评价,加强钼、金、银等伴生资源综合利用,提高资源开采回采率、选矿回收率和综合利用率,实现铜矿伴生资源的全元素高效开发利用;强化二次资源回收利用,鼓励矿铜冶炼企业建立废铜资源回收利用网络,利用现有铜冶炼系统处理含铜再生资源。

二是推动产业结构调整。新建矿铜冶炼项目原则上需配套相应比例的权益铜精矿产能,支持培育铜精深加工产业先进制造业集群。培育全球领军大型铜企业集团,提升铜采选、冶炼环节集中度。

三是提升产业创新能力。研究建立铜领域制造业创新中心,支持企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等发展。加快绿色低碳智能采选、低品位难选矿高效选矿等矿山采选技术攻关。

四是推动产业绿色化智能化发展。加强铜冶炼行业大气污染深度治理,加快推进使用高污染燃料的工业炉窑改用电能、天然气等,建设一批达到环保绩效A级水平的标杆企业,大力推动人工智能(AI)技术与铜行业的融合应用。

五是提升开放合作水平。加强国际互利合作,融入全球铜产业链供应链,提高跨国经营能力和水平。


32025212生态环境部等5部门关于印发《国家重点推广的低碳技术目录(第五批)》的通知

《目录》是由生态环境部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农业农村部等部门按照《国家重点低碳技术征集推广实施方案》相关要求编制而成。

《目录》技术成果充分考虑了技术的先进性、示范性、引领性,以及技术可推广性和应用前景,制定了低碳技术评价指标体系和低碳技术温室气体减排量计算方法,以及“示范类技术”和“推广类技术”不同类型技术的评审要点。建立了低碳技术评审信息系统。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了规范征集、科学评审和审慎遴选,经技术审查、初评复审、技术答辩、专家论证、部门审核、社会公示等多个环节,有效地引导了社会各界对低碳技术概念的认识和理解,规范了绿色低碳技术的市场化推广应用。

《目录》共包括5个重点方向共103项低碳技术。其中,能源绿色低碳转型类20项;重点领域降碳类59项,包括工业领域降碳类(28项)、建筑领域降碳类(11项)、交通领域降碳类(15项)、农业领域降碳类(5项);储碳固碳类3项;数智赋能类14项;非二氧化碳减排类7项。同时包含钢铁、石化化工、有色、交通、建筑、建材、资源循环利用、农业等19个行业及40余个专业类别。

《目录》发布技术分为具有前沿性、降碳潜力大的先进“示范类技术”和相对成熟、适合规模化应用的“推广类技术”。其中,示范类技术39项,占比37.9%,推广类技术64项,占比62.1%


42025212日《中国城乡建设领域碳排放研究报告(2024年版)》正式发布

《研究报告》是由中国建筑节能协会和重庆大学联合发布,这是两家单位第9次联合发布年度研究报告。《研究报告》基于最新的国家宏观统计数据,测算并分析了2022年我国建筑与建造、城市市政设施运行的能耗与碳排放。

一、2022年全国建筑与建筑业建造碳排放总量51.3 亿tCO2,占全国能源相关碳排放48.3%

2022年,全国建筑与建筑业建造能耗总量为24.2 亿tce,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44.8%,其中:建筑业建造能耗12.3 亿tce,建筑运行能耗11.9 亿tce,分别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22.8%22.0%。建筑与建筑业建造的碳排放总量为51.3 亿tCO2,占到全国能源相关碳排放的48.3%,其中:建筑业建造碳排放28.2 亿tCO2,建筑运行碳排放23.1 亿tCO2,分别占全国能源相关碳排放的26.6%21.7%。建筑业建造碳排放中,按类别分,分别为房屋建筑建造18.4 亿tCO2,基础设施建造9.8 亿tCO2;按过程分,分别为建材生产运输27.2 亿tCO2,建筑施工1.0 亿tCO2。建筑运行碳排放中,按建筑类型分,分别为公共建筑9.4 亿tCO2,城镇居住建筑8.9 亿tCO2,农村居住建筑4.8 亿tCO2;按排放来源分,分别为化石能源直接排放4.5 亿tCO2,电力排放14.4 亿tCO2,热力排放4.2 亿tCO2

图片.png

二、2022年全国建筑与房屋建造碳排放总量41.5 亿tCO2,占全国能源相关碳排放39.1%

房屋建筑方面,2022年,建筑与房屋建造能耗总量为19.8 亿tce,占全国能源消费总量的36.6%,其中:房屋建筑建材生产运输能耗7.6 亿tce,房屋建筑施工能耗0.3 亿tce,建筑运行能耗11.9 亿tce。建筑与房屋建造碳排放总量为41.5 亿tCO2,占全国能源相关碳排放39.2%,其中:建材生产运输碳排放17.8 亿tCO2,建筑施工碳排放0.7 亿tCO2,建筑运行碳排放23.1 亿tCO2

图片.png

三、2022年建筑运行碳排放增长放缓

2022年,全国建筑运行碳排放较2021年增加0.6 亿tCO2,增幅为2.7%,近五年年均增速为3.0%。“十五”和“十一五”期间,碳排放年均增速大于能耗年均增速,“十二五”和“十三五”期间,碳排放年均增速小于能耗年均增速,这一现象表明建筑运行能源相关的碳排放因子降低(全国建筑运行综合碳排放因子从2010年的2.32 kgCO2/kgce下降至2022年的1.94 kgCO2/kgce),显示能源结构持续优化。

图片.png

四、城镇污水处理、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和城市集中供热等城市市政设施运行的碳排放数据更新至2022

2022年,全国城镇污水处理全过程碳排放总量为3838.4tCO2-eq,碳抵消量为1086.8tCO2-eq,净排放量为2751.6tCO2-eq。城镇污水处理全过程碳排放中,直接排放为1731.3tCO2-eqCH4排放为763.1tCO2-eqN2O排放为968.2tCO2-eq),占比45%;间接排放为2107.1tCO2-eq,占比55%

图片.png

2022年,全国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全过程碳排放总量为9493.0tCO2-eq,碳抵消量为3932.2tCO2-eq,净排放量为5560.8tCO2-eq。城市生活垃圾处理全过程碳排放中,直接排放为8347.3tCO2-eqCH4排放为1810.0tCO2-eqN2O排放为76.7tCO2-eqCO2排放为6460.6tCO2-eq),间接排放为1145.7tCO2-eq

图片.png

2000年以来,我国城市建筑集中供热碳排放强度持续下降。城市建筑集中采暖单位集中供热面积碳排放由2000年的97.1 kgCO2/m2降至2022年的31.7 kgCO2/m2,降幅为67.4%;单位面积供热量由0.98 GJ/m2降至0.38 GJ/m2,降幅为61.7%;单位供热量碳排放由98.8 kgCO2/ GJ降至84.0 kgCO2/ GJ,降幅为14.9%

图片.png

52025214日工信部等4部门发布《关于调整重大技术装备进口税收政策有关目录的通知》

《通知》是由工信部、财政部、海关总署、国家税务总局、国家能源局等部门对重大技术装备进口税收政策有关目录进行的修订。修订名录自202531日起执行。

《通知》以附件的形式发布了包括《国家支持发展的重大技术装备和产品目录(2025年版)》、《重大技术装备和产品进口关键零部件、原材料商品目录(2025年版)》和《进口不予免税的重大技术装备和产品目录(2025年版)》三个目录。


62025214日水利部办公厅、国家发展改革委办公厅发布《关于在首批国家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试点中积极开展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实践探索的通知》

《通知》明确了开展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实践探索的总体要求,即紧密结合水资源优化配置、水利建设管理、水土保持、河湖保护治理、幸福河湖建设、地下水超采治理等工作实际,重点围绕用水权交易、水生态保护补偿、水生态产业融合、水生态产品融资等,充分挖掘与培育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有效路径,推动形成水利特色鲜明、各地因地制宜、社会各界参与的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模式,丰富和完善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政策体系,切实增强高质量发展的活力和动力。

《通知》提出了四条积极探索水生态产品价值实现路径,主要包括:

第一是深入推进水生态资源权益交易。重点针对物质供给类、调节服务类水生态产品,推动相关水生态资源的权益交易。要加快培育用水权交易市场,加强用水权交易监管,健全水资源监测体系,在保障基本用水需求的前提下,积极探索和规范推进区域水权交易、取水权交易、灌溉用水户水权交易等多种形式的用水权交易。

第二,积极开展水流生态保护补偿。重点鼓励各类水生态产品的供给地和受益地之间开展生态保护补偿。支持在符合条件的重点流域依据出入境断面水量、重要断面生态流量、水质监测结果等开展生态保护补偿。

第三,注重强化水生态保护治理产业融合。重点以调节服务类、文化服务类水生态产品的价值增值推动绿色产业发展。在保护和改善水生态环境的同时,挖掘和提升优质水资源、健康水生态、宜居水环境、先进水文化的产品价值,吸引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水利建设运营,打造水生态保护治理与关联产业双向“增值反哺”新模式。

第四,鼓励开展水生态产品抵质押融资。鼓励单位和个人依法依规开展用水权、水土保持生态产品和水域开发经营权等抵押、质押等绿色信贷业务,积极探索“传统抵押+取水权增信”融资模式。积极探索水生态产品资产证券化路径和模式。

《通知》还以附件形式为上述路径提供了实现路径参考案例。


国际资讯


72025214美国总统特朗普签署一项行政令,宣布成立国家能源委员会

国家能源委员会将参与联邦政府所有形式能源的许可、生产、分配、监管和运输。有分析称,国家能源委员会将通过多个途径,制定实现美国能源主导地位的战略。

更多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