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News Center

    新闻中心

当前位置:
润天下绿色低碳行业综合资讯报道(2025/1/13-2025/1/19)
2025/01/21


国内资讯


12025114国家能源局公告 2025 1号,发布《第四批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名单》

公告明确了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研制单位、用户单位及其依托工程享受相关政策,即第一,招投标中,经报行业主管部门批准,可采用单一来源采购、竞争性谈判等非招标方式以保障任务落实;第二,其依托工程根据实际需要,可在年度上网电量指标安排、发电机组并网运行、调度方式、燃料供应和监管等方面给予适当优惠;第三,其依托工程,根据实际情况享有示范应用过失宽容政策。

《名单》是根据各有关单位申请,经组织专家评审和公示确定的。共77项技术装备列为第四批能源领域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


22025115日国务院办公厅转发生态环境部《关于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的实施意见》的通知

《实施意见》明确了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的总体目标,即在区域、省域、城市、县域各层级,聚焦推动绿色低碳发展、促进生态环境根本好转、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筑牢生态安全底线、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等目标任务,分级分类建设美丽中国先行区(以下简称先行区),到2027年底前形成一批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成果,久久为功建成若干各美其美、群众满意的示范样板,为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积累经验、树立标杆。

《实施意见》随后提出了四方面15项实施措施,主要内容包括:

第一方面,聚焦区域重大战略打造绿色发展高地,一是加快建设京津冀减污降碳协同和生态修复示范区。以渤海重要岸线、重要滨海湿地和河口海湾修复为重点,推进美丽海湾建设。深入推进华北地区地下水超采综合治理,协同共建太行山—燕山区域生态安全屏障和沿海生态防护带,加强京津风沙源治理。二是持续建设长三角区域高水平保护推动高质量发展样板区。推进重要生态屏障和生态廊道共同保护,深入开展区域大气、跨界水体、固废危废共保联治,完善长三角地区会议协商、利益磋商、共享联动、科技协作等机制,推进跨区域排污权交易。建设好长三角生态绿色一体化发展示范区。三是共同建设粤港澳融合创新美丽湾区。高水平建设横琴、前海、南沙、河套等重大合作平台,深化生态环境领域对外开放合作。四是推动长江流域建设绿色低碳发展示范带。坚持旱涝同防同治,加强丹江口库区及其上游流域水质安全保障。深入推进长江全流域横向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建设,促进共抓大保护。五是推动黄河流域上中下游协同保护和治理。全力打好黄河“几字弯”等“三北”工程标志性战役。健全黄河全流域生态保护补偿机制,加快形成“成本共担、效益共享、合作共治”的流域保护和治理格局。

第二方面,发挥特色谱写美丽中国建设省域篇章,一是严守“三条控制线”,健全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大力推进绿色低碳科技创新应用,建设绿色制造体系和服务体系。二是聚焦解决突出问题,以更高标准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以细颗粒物控制为主线,大力推进多污染物协同减排,开展大气污染防治重点行业绩效提级行动,实施城市空气质量达标管理,智能应用噪声地图,建设宁静小区。加快推进母亲河复苏行动,强化生态流量监管。以美丽河湖建设指标体系为指引,持续提升河湖生态环境品质。探索固体废物历史堆存总量与产生强度“双降”发展模式,建设全域“无废城市”。三是实施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全面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持续推进重要生态系统保护和修复等重点生态工程建设。在重点地区建立跨区域生物多样性保护与治理联合推进机制。四是完善饮用水水源地名录和安全评估制度。提高危险废物全过程信息化环境监管覆盖率。开展重点区域适应气候变化行动。五是健全生态保护补偿制度和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探索多样化实现路径和创新模式。统筹推进生态环境损害赔偿。

第三方面,统筹城乡推进美丽中国建设行动,一是以绿色低碳、环境优美、生态宜居、安全健康、智慧高效为导向,推进新时代美丽城市建设。二是选择不同主体功能定位的县,以生态环境综合治理、“两山”转化、农业绿色发展、促进宜居宜业为重点,整县推进美丽乡村建设。优化乡村产业发展空间,因地制宜开展乡村空间设计,加强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和乡村风貌引导,科学推进乡村绿化美化。等。


32025115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印发《关于完善数据流通安全治理 更好促进数据要素市场化价值化的实施方案》的通知

《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到2027年底,规则明晰、产业繁荣、多方协同的数据流通安全治理体系基本构建,数据合规高效流通机制更加完善,治理效能显著提升,为繁荣数据市场、释放数据价值提供坚强保障。

《实施方案》同时围绕明晰企业数据流通安全规则、加强公共数据流通安全管理、强化个人数据流通保障、完善数据流通安全责任界定机制、加强数据流通安全技术应用、丰富数据流通安全服务供给、防范数据滥用风险部署了7项主要任务。

在明晰企业数据流通安全规则方面,支持企业通过编制数据资源目录、分析流通过程安全风险、制定分类分级保护措施等方式,提升数据治理能力。鼓励企事业单位设立首席数据官,加强数据治理和数据开发利用。数据处理者应按照国家有关规定识别、申报重要数据,并依法接受监管部门的监督检查。

在强化个人数据流通保障方面,完善个人数据权益保障机制。对于个人数据流通,应当依法依规取得个人同意或经过匿名化处理,不得通过强迫、欺诈、误导等方式取得个人同意。制定个人信息匿名化相关标准规范,明确匿名化操作规范、技术指标和流通环境要求。健全个人信息保护投诉、举报、受理、处置渠道。

在加强数据流通安全技术应用方面,支持数据流通安全技术创新,完善数据流通安全标准,引导企业按照数据分类分级保护要求,采取不同的安全技术开展数据流通。对重要数据,在保护国家安全、个人隐私和确保公共安全的前提下,鼓励通过“原始数据不出域、数据可用不可见、数据可控可计量”等方式,依法依规实现数据价值开发。

在防范数据滥用风险方面,依法严厉打击非法获取、出售或提供数据的黑灰产业,加强敏感个人信息保护,限制超出授权范围使用个人信息。依法依规惩处利用数据开展垄断、不正当竞争等行为,维护各方主体权益和市场公平竞争秩序。


42025114日至15日,生态环境部在京召开2025年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会议

会议认为,过去一年,在全力保障经济持续回升向好的同时,顶住不利因素影响,实现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各项目标任务圆满完成。一是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加快构建美丽中国建设实施体系,加强**生态文明思想研究宣传阐释,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扎实推进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二是坚持精准治污、科学治污、依法治污,以更高标准打好一批标志性战役,蓝天保卫战加力推进,碧水保卫战巩固提升,净土保卫战稳步推进,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持续加强。三是强化减污降碳协同治理,构建生态环境领域促进新质生产力“1+N”政策体系,加强重大项目环评服务保障,统筹推进区域重大战略生态环境保护,持续实施应对气候变化行动,扎实推进绿色低碳转型。四是守牢美丽中国建设安全底线,强化生态保护修复监管,有效防范化解各类生态环境风险,严格核与辐射安全监管。五是夯实生态环境保护基础支撑,推动完善法律法规标准体系,加快生态环境领域科技创新,提升执法监管效能,构建现代化监测体系,强化资金保障,深化全民行动,积极引领全球环境治理。

会议确定,2025年要抓好以下八个方面重点任务。一是落实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重要举措,推动完善生态文明基础体制、生态环境治理体系、绿色低碳发展机制。二是全面推进美丽中国建设,深化美丽中国建设推进落实机制,统筹开展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系统谋划“十五五”生态环境保护工作。三是深入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持续深入推进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创新开展固体废物和新污染物治理。四是积极推动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强化重大规划和项目环评服务保障,积极应对气候变化,进一步发展全国碳市场,培育壮大绿色生产力。五是加强生态保护修复统一监管,统筹维护国家生态安全,严密防控生态环境风险,确保核与辐射安全,守牢生态环境安全底线。六是着力强化生态环境督察执法,深入推进第三轮中央生态环境保护督察,统筹开展流域督察和省域督察,加强生态环境执法监管。七是推进生态环境科技创新与监测体系建设,深入实施国家科技重大项目,推动国家生态环境监测网络数智化转型,建设天空地海一体化监测网络。八是加快健全现代环境治理体系,完善生态环境法规标准政策制度体系,推进生态环境保护全民行动,深化生态环境领域国际合作,强化生态环境保护干部队伍建设。


52025116日工信部等四部门关于公布工业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团体标准推荐清单(第一批)的通告

为加快提升工业产品碳足迹管理水平,建立健全碳足迹管理体系,促进工业绿色低碳转型,经相关标准化机构推荐、专家评审、网上公示等程序,工业和信息化部、生态环境部、国家发展改革委、市场监管总局确定了15项工业产品碳足迹核算规则团体标准推荐清单(第一批)。

图片.png

62025117日国家能源局发布2024年度能源行业十大科技创新成果

1、“国和一号”示范工程成套技术装备

“国和一号”是依托“大型先进压水堆核电站”国家科技重大专项开发的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三代非能动压水堆核电技术。该项成果形成了反应堆压力容器、堆内构件、蒸汽发生器、反应堆主冷却剂泵、堆芯仪表系统、超大口径主蒸汽隔离阀等关键技术装备,填补了我国核电产业多项技术和工艺空白。基于该项成果的“国和一号”示范工程1号机组于20249月实现首次并网发电,为我国自主核电型号“国和一号”批量化建设奠定了坚实基础。 

完成单位:国家电投 

2、“海基二号”深水导管架平台 

深水导管架平台是支撑我国深水海域油气资源大规模低成本开发的关键核心装备。该项成果攻克了深水超大型导管架海上平台长期服役面临的复杂设计计算、恶劣海况作业等工程技术难题,填补了超大型深水导管架平台领域多项技术空白,刷新了深水导管架高度和重量两项亚洲纪录。该项成果于20249月在南海流花11-1/4-1油田建成投用,为我国深水海域油气资源的经济高效开发开拓了新道路。 

完成单位:中国海油 

3、煤矿10米超大采高综采技术装备

超大采高综采是实现我国6~10米特厚煤层高产、高效、高回收率开采的重要途径。该项成果攻克了超大开采空间采场围岩控制、超大超重型开采设备、装备群智能协同控制等一系列关键技术难题,实现了当前特厚煤层开采一次割煤高度极限突破。基于该项成果的10米超大采高工作面于20243月在陕西曹家滩煤矿建成投运,为煤炭10米超大采高工作面安全、高效、绿色、智能开采提供了范本。 

完成单位:中国煤炭科工、陕煤集团 

480米级水深海上风电自升式综合勘测平台 

海洋岩土勘察是海上风电建设的关键环节。该项成果集成了智能钻探、原位测试、土工试验、地球物理探测、岩土工程分析评价等功能,是当前国内适用水深最大、升降速度最快、定位精度最高的海上风电综合勘测试验平台。成果应用于山东半岛、浙江苍南和福建宁德等海上风电项目,有效提升了勘察分析效率和精度,对保障深远海风电工程的勘测设计和施工运维具有重要意义。 

完成单位:中国电建 

5、大容量钠离子电池储能系统 

钠离子电池是支撑新型电力系统构建的新型储能技术之一,具有原材料储量丰富、易于提取、成本低廉、自主可控等优势,应用潜力巨大。该项成果突破了大容量钠离子电池储能技术和工艺难题,在核心材料体系、系统集成、安全防控等方面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并在广西南宁、湖北潜江钠离子储能电站项目成功应用,有力推动了我国钠离子电池储能技术规模化应用迈向新台阶。 

完成单位:南方电网、中国大唐、溧阳中科海钠、长江设计集团 

6、高电压大容量电力电子构网型技术装备 

构网型技术装备是高比例新能源电力系统的“稳定器”。该项成果建立了构网型控制特性塑造理论方法,实现了电网故障下毫秒内高倍率短路电流支撑和零延时惯量响应。基于该项成果形成的35千伏/50兆乏静止同步调相机、电网侧带超容静态无功补偿装置、±500千伏/4500兆瓦构网型柔直等系列装备,已成功应用于福建霞浦柔直、西藏电力保供专项等重大工程,为推动大规模清洁能源基地开发提供了坚实支撑。

完成单位:国家电网 

7、新型高效3000标准立方米/小时碱水制氢装置 

碱性电解水制氢是实现新能源大规模制取绿色氢能的关键技术。该项成果突破了高稳定低能耗电极制备、高阻气低阻抗新型隔膜制备、大尺寸电解槽结构优化、系统集成与安全防护等关键技术。基于该项成果的3000标准立方米/小时新型碱性电解水制氢装置,已于202411月成功应用于兴国铸业30万立方米/天绿电电解水制氢-储氢-450立方米高炉富氢冶炼示范项目,有力推动了我国绿氢全产业链贯通。 

完成单位:中国船舶 

8、大中型水轮发电机自主可控智能励磁系统

励磁系统用于控制同步发电机电压和抑制无功功率波动,是提升水轮发电机组运行可靠性的关键控制设备。该项成果开发了智能化励磁系统网络结构、高冗余分布式控制架构、一体化在线监测系统,提高了励磁系统智能化程度及安全可靠性,实现了大中型水轮发电机励磁系统软硬件产品全面自主可控。成果应用于葛洲坝水电站和三峡水电站,为安全运行发电提供了有力保障。 

完成单位:三峡集团 

9、煤直接液化制备航天煤油成套工艺 

发展以煤炭为原料制备液体火箭推进剂是拓宽我国航天燃料供给的有效途径。该项成果开发了以煤炭为原料通过直接液化技术制备高热值液体火箭推进剂的成套生产工艺,产品在比冲性能、冷却特性、流阻性能、燃烧特性等方面与石油基航天煤油一致,可以实现现役石油基煤油的有效替代。基于该成果制备的煤基航天煤油于202411月作为主燃料成功应用于长征十二号运载火箭发射任务,对于保障我国航天煤油燃料来源多样化具有重要意义。

完成单位:国家能源集团、航天科技 

10630兆瓦燃煤机组掺氨发电技术 

燃煤机组掺氨燃烧是从燃烧源头减少煤电二氧化碳排放的有效途径。该项成果解决了在大容量燃煤锅炉上掺氨燃烧存在的着火燃尽困难、锅炉受热面吸热分布变化、烟气氮氧化物排放升高等关键技术难题,系统构建了大容量燃煤锅炉掺氨清洁高效燃烧技术装备体系。基于该项成果的广东台山630兆瓦燃煤机组于202410月完成特定工况20%比例掺氨燃烧工业应用,为我国燃煤机组源头减碳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技术方案。 

完成单位:国家能源集团


72025117日国家统计局发布202412月份能源生产情况

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以下简称规上工业)原煤、原油、天然气、电力生产平稳增长。 

一、原煤、原油和天然气生产及相关情况 

原煤生产增速加快。12月份,规上工业原煤产量4.4亿吨,同比增长4.2%,增速比11月份加快2.4个百分点;日均产量1415.6万吨。进口煤炭5235万吨,同比增长10.9% 

2024年,规上工业原煤产量47.6亿吨,同比增长1.3%。进口煤炭5.4亿吨,同比增长14.4% 

图片.png

图片.png

原油生产增速加快。12月份,规上工业原油产量1790万吨,同比增长1.4%,增速比11月份加快1.2个百分点;日均产量57.7万吨。进口原油4784万吨,同比下降1.1% 

2024年,规上工业原油产量21282万吨,同比增长1.8%。进口原油55342万吨,同比下降1.9% 

原油加工保持稳定。12月份,规上工业原油加工量5935万吨,同比增长0.6%,增速比11月份加快0.4个百分点;日均加工191.5万吨。2024年,规上工业原油加工量70843万吨,同比下降1.6% 

图片.png


图片.png

图片.png

天然气生产稳步增长。12月份,规上工业天然气产量218亿立方米,同比增长3.6%,增速比11月份加快0.5个百分点;日均产量7.0亿立方米。进口天然气1156万吨,同比下降7.9% 

2024年,规上工业天然气产量2464亿立方米,同比增长6.2%。进口天然气13169万吨,同比增长9.9% 

图片.png

图片.png

二、电力生产情况 

规上工业电力生产平稳增长。12月份,规上工业发电量8462亿千瓦时,同比增长0.6%;规上工业日均发电273.0亿千瓦时。2024年,规上工业发电量94181亿千瓦时,同比增长4.6% 

分品种看,12月份,规上工业核电、太阳能发电增速加快,火电由增转降,水电、风电由降转增。其中,规上工业火电同比下降2.6%11月份为增长1.4%;规上工业水电增长5.5%11月份为下降1.9%;规上工业核电增长11.4%,增速比11月份加快8.3个百分点;规上工业风电增长6.6%11月份为下降3.3%;规上工业太阳能发电增长28.5%,增速比11月份加快18.2个百分点。 

图片.png


82025117日北交所发布《北京证券交易所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编制指南》

《指南》包括《第一号 总体要求与披露框架》和《第二号 应对气候变化》两个具体指南,《第一号 总体要求与披露框架》详细解释可持续发展报告的原则性规定以及识别、分析重要性议题的方法,明确“治理——战略——影响、风险和机遇管理——指标与目标”四要素的披露要求和示例,并提供可持续发展报告披露的总体框架。《第二号 应对气候变化》提供评估 “应对气候变化”议题重要性(包括影响重要性和财务重要性)的方法,提供气候适应性与情景分析、核算温室气体排放量、气候转型计划相关披露实践和示例,并详细解释“应对气候变化”议题的所有披露要点。

《指南》以《上市公司可持续发展报告指引》为基本框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提示工作流程及报告披露要点,为上市公司编制可持续发展报告提供参考,不在《指引》之外新增额外强制性披露要求,不增加上市公司披露负担。


92025117日国家统计局公布2024年国民经济数据,2024年经济运行稳中有进 主要发展目标顺利实现

2024年,面对外部压力加大、内部困难增多的复杂严峻形势,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深入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国民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高质量发展取得新进展,特别是及时部署出台一揽子增量政策,推动社会信心有效提振、经济明显回升,经济社会发展主要目标任务顺利完成。

初步核算,全年国内生产总值1349084亿元,按不变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5.0%。分产业看,第一产业增加值91414亿元,比上年增长3.5%;第二产业增加值492087亿元,增长5.3%;第三产业增加值765583亿元,增长5.0%。分季度看,一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同比增长5.3%,二季度增长4.7%,三季度增长4.6%,四季度增长5.4%。从环比看,四季度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6%

第一、粮食产量再上新台阶,畜牧业生产稳定增长

全年全国粮食总产量70650万吨,比上年增加1109万吨,增长1.6%。其中,夏粮产量14989万吨,增长2.6%;早稻产量2817万吨,下降0.6%;秋粮产量52843万吨,增长1.4%。分品种看,小麦产量14010万吨,增长2.6%;玉米产量29492万吨,增长2.1%;稻谷产量20753万吨,增长0.5%;大豆产量2065万吨,下降0.9%。全年猪牛羊禽肉产量9663万吨,比上年增长0.2%;其中,猪肉产量5706万吨,下降1.5%;牛肉产量779万吨,增长3.5%;羊肉产量518万吨,下降2.5%;禽肉产量2660万吨,增长3.8%。牛奶产量4079万吨,下降2.8%;禽蛋产量3588万吨,增长0.7%。全年生猪出栏70256万头,下降3.3%;年末生猪存栏42743万头,下降1.6%

第二、工业生产增势较好,装备制造业和高技术制造业增长较快

全年全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5.8%。分三大门类看,采矿业增加值增长3.1%,制造业增长6.1%,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生产和供应业增长5.3%。装备制造业增加值增长7.7%,高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增长8.9%,增速分别快于规模以上工业1.93.1个百分点。分经济类型看,国有控股企业增加值增长4.2%;股份制企业增长6.1%,外商及港澳台投资企业增长4.0%;私营企业增长5.3%。分产品看,新能源汽车、集成电路、工业机器人产品产量分别增长38.7%22.2%14.2%。四季度,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7%12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6.2%,环比增长0.64%111月份,全国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66675亿元,同比下降4.7%

第三、服务业持续增长,现代服务业发展良好

全年服务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5.0%。其中,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批发和零售业增加值分别增长10.9%10.4%7.0%6.4%5.6%5.5%。四季度,服务业增加值同比增长5.8%12月份,服务业生产指数同比增长6.5%;其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金融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生产指数分别增长9.5%9.3%8.8%8.3%111月份,规模以上服务业企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8.2%。其中,租赁和商务服务业,信息传输、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企业营业收入分别增长11.5%9.5%8.3%

第四、市场销售保持增长,网上零售较为活跃

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87895亿元,比上年增长3.5%。按经营单位所在地分,城镇消费品零售额421166亿元,增长3.4%;乡村消费品零售额66729亿元,增长4.3%。按消费类型分,商品零售额432177亿元,增长3.2%;餐饮收入55718亿元,增长5.3%。基本生活类和部分升级类商品销售增势较好,全年限额以上单位家用电器和音像器材类、体育娱乐用品类、通讯器材类、粮油食品类商品零售额分别增长12.3%11.1%9.9%9.9%。全国网上零售额155225亿元,比上年增长7.2%。其中,实物商品网上零售额130816亿元,增长6.5%,占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的比重为26.8%。四季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8%12月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3.7%,环比增长0.12%。全年服务零售额比上年增长6.2%

第五、固定资产投资规模扩大,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较快

全年全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514374亿元,比上年增长3.2%;扣除房地产开发投资,全国固定资产投资增长7.2%。分领域看,基础设施投资增长4.4%,制造业投资增长9.2%,房地产开发投资下降10.6%。全国新建商品房销售面积97385万平方米,下降12.9%;新建商品房销售额96750亿元,下降17.1%。分产业看,第一产业投资增长2.6%,第二产业投资增长12.0%,第三产业投资下降1.1%。民间投资下降0.1%;扣除房地产开发投资,民间投资增长6.0%。高技术产业投资增长8.0%,其中高技术制造业、高技术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7.0%10.2%。高技术制造业中,航空、航天器及设备制造业,计算机及办公设备制造业投资分别增长39.5%7.1%;高技术服务业中,专业技术服务业、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业投资分别增长30.3%11.4%12月份,固定资产投资(不含农户)环比增长0.33%

第六、货物进出口较快增长,贸易结构持续优化

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438468亿元,比上年增长5.0%。其中,出口254545亿元,增长7.1%;进口183923亿元,增长2.3%。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进出口增长6.4%,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50.3%。机电产品出口增长8.7%,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为59.4%12月份,货物进出口总额40670亿元,同比增长6.8%。其中,出口24099亿元,增长10.9%;进口16570亿元,增长1.3%

第七、居民消费价格总体平稳,核心CPI小幅上涨

全年居民消费价格(CPI)比上年上涨0.2%。分类别看,食品烟酒价格下降0.1%,衣着价格上涨1.4%,居住价格上涨0.1%,生活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0.5%,交通通信价格下降1.9%,教育文化娱乐价格上涨1.5%,医疗保健价格上涨1.3%,其他用品及服务价格上涨3.8%。在食品烟酒价格中,鲜果价格下降3.5%,粮食价格下降0.1%,鲜菜价格上涨5.0%,猪肉价格上涨7.7%。扣除食品和能源价格后的核心CPI上涨0.5%12月份,居民消费价格同比上涨0.1%,环比持平。全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和购进价格比上年均下降2.2%12月份,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和购进价格同比均下降2.3%,环比均下降0.1%

第八、就业形势总体稳定,城镇调查失业率下降

全年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平均值为5.1%,比上年下降0.1个百分点。12月份,全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1%。本地户籍劳动力调查失业率为5.3%;外来户籍劳动力调查失业率为4.6%,其中外来农业户籍劳动力调查失业率为4.5%31个大城市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0%。全国企业就业人员周平均工作时间为49.0小时。全年农民工总量29973万人,比上年增加220万人,增长0.7%。其中,本地农民工12102万人,增长0.1%;外出农民工17871万人,增长1.2%

第九、居民收入继续增加,农村居民收入增速快于城镇

全年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314元,比上年名义增长5.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1%。按常住地分,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4188元,比上年名义增长4.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4.4%;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3119元,比上年名义增长6.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6.3%。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中位数34707元,比上年名义增长5.1%。按全国居民五等份收入分组,低收入组人均可支配收入9542元,中间偏下收入组21608元,中间收入组33925元,中间偏上收入组53359元,高收入组98809元。全年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28227元,比上年名义增长5.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5.1%。全国居民人均食品烟酒消费支出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恩格尔系数)为29.8%,与上年持平;全国居民人均服务性消费支出增长7.4%,占人均消费支出的比重为46.1%,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

第十、人口总量有所减少,城镇化率继续提高

年末全国人口(包括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和现役军人的人口,不包括居住在31个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港澳台居民和外籍人员)140828万人,比上年末减少139万人。全年出生人口954万人,人口出生率为6.77‰;死亡人口1093万人,人口死亡率为7.76‰;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99‰。从性别构成看,男性人口71909万人,女性人口68919万人,总人口性别比为104.34(以女性为100)。从年龄构成看,1659岁人口85798万人,占全国人口的比重为60.9%60岁及以上人口31031万人,占全国人口的22.0%,其中65岁及以上人口22023万人,占全国人口的15.6%。从城乡构成看,城镇常住人口94350万人,比上年末增加1083万人;乡村常住人口46478万人,减少1222万人;城镇人口占全国人口的比重(城镇化率)为67.00%,比上年末提高0.84个百分点。

总的来看,2024年国民经济运行总体平稳、稳中有进,高质量发展扎实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迈出新的坚实步伐。但也要看到,当前外部环境变化带来不利影响加深,国内需求不足,部分企业生产经营困难,经济运行仍面临不少困难和挑战。下阶段,要坚持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和二十届二中、三中全会精神,按照中央经济工作会议部署,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完整准确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扎实推动高质量发展,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实施更加积极有为的宏观政策,扩大国内需求,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发展,稳定预期、激发活力,推动经济持续回升向好。


102025119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教育强国建设规划纲要(20242035年)》

《规划纲要》明确教育强国建设的总体目标,即明确到2027年,教育强国建设取得重要阶段性成效。各级教育普及水平持续巩固提升,高质量教育体系初步形成,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明显提升,人才自主培养质量全面提高,拔尖创新人才不断涌现,关键领域改革取得实质性进展,教育布局结构与经济社会和人口高质量发展需求更加契合,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重要教育中心建设迈上新台阶。到2035年,建成教育强国。党对教育事业全面领导的制度体系和工作机制系统完备,高质量教育体系全面建成,基础教育普及水平和质量稳居世界前列,学习型社会全面形成,人民群众教育满意度显著跃升,教育服务国家战略能力显著跃升,教育现代化总体实现。

《规划纲要》共11部分,分别包括“八大体系”、综合改革和组织实施。主要内容包括:

一是塑造立德树人新格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提出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加强党的创新理论体系化学理化研究阐释和成果应用,拓展实践育人和网络育人空间和阵地,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全面发展,打造培根铸魂、启智增慧的高质量教材,推广普及国家通用语言文字。

二是办强办优基础教育,夯实全面提升国民素质战略基点。提出健全与人口变化相适应的基础教育资源统筹调配机制,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和城乡一体化,促进学前教育普及普惠和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统筹推进“双减”和教育教学质量提升。

三是增强高等教育综合实力,打造战略引领力量。提出分类推进高校改革发展,优化高等教育布局,加快建设中国特色、世界一流的大学和优势学科,完善拔尖创新人才发现和培养机制,构建中国哲学社会科学自主知识体系。

四是培育壮大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有力支撑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提出实施基础学科和交叉学科突破计划,促进青年科技人才成长发展,提高高校科技成果转化效能,建设高等研究院开辟振兴区域发展新赛道。

五是加快建设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培养大国工匠、能工巧匠、高技能人才。提出塑造多元办学、产教融合新形态,以职普融通拓宽学生成长成才通道,提升职业学校关键办学能力,优化技能人才成长政策环境。

六是建设学习型社会,以教育数字化开辟发展新赛道、塑造发展新优势。提出提升终身学习公共服务水平,实施国家教育数字化战略,促进人工智能助力教育变革。

七是建设高素质专业化教师队伍,筑牢教育强国根基。提出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提升教师专业素质能力,优化教师管理和资源配置,提高教师政治地位、社会地位、职业地位。

八是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激发教育发展活力。提出深化教育评价改革,完善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适配机制,提升依法治教和管理水平,健全教育战略性投入机制,构建教育科技人才一体统筹推进机制。

九是完善教育对外开放战略策略,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重要教育中心。提出提升全球人才培养和集聚能力,扩大国际学术交流和教育科研合作,积极参与全球教育治理。


国际资讯


112025115报道,美国能源信息管理局预测,明年全球石油市场供应过剩将更严重

当地时间114日,美国能源信息管理局(EIA)在其对明年石油市场的首次预测中表示,随着OPEC恢复产量,以及美国、加拿大和圭亚那产量继续增长,全球石油市场在2026年将面临更严重的供应过剩局面。

EIA预计2026年世界石油市场将平均过剩80万桶/日,是该机构预测的今年30万桶/日供应过剩规模的两倍多。在上月报告中,EIA曾预测今年会有小幅的供不应求。

EIA表示,预计OPEC成员国以及非OPEC产油国的石油产量今明两年都将增长,而经合组织国家的石油消费2026年将略有下降。

更多新闻